运用“智媒体”创新红色文化教育

2020-11-19 09:33:27 湖南日报 

孙岳兵 张琳

红色文化教育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实施以来,湖南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伟人故里、红色热土”优势,在三湘大地掀起了红色文化教育热潮。与此同时,红色文化教育也面临一些新挑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如何精准把握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加强方法手段创新,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当前,5G、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正推动传媒领域从“传统媒体”到“融媒体”再到“智媒体”的深刻变革,给红色文化教育带来了创新机遇。“智媒体”最大的特点是促进人工智能与信息传播相融合,实现信息与受众需求的智能匹配;通过智能算法、智能识别技术等,合法利用受众数据,加强舆论引导和舆情监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其个性化推荐、互动式传播、可视化呈现、智能化管理等特点和功能,为促进红色文化教育寓教于情、寓教于学、寓教于微、寓教于乐提供了有力支撑。

寓教于情:变“理论说教”为“情境感召”。红色文化资源的生成环境与90后、00后的成长环境大不相同,若红色文化教育还停留在“理论说教”模式,很大程度上将消解红色文化资源内在的感染力、亲和力和吸引力,难以激发受众的情感认同。应以“智媒体”为载体,运用智能可视化技术实现红色文化立体式、全景式可视化呈现,让文物“发声”、让故事“说话”,为受众营造可视化的在场感、沉浸式的体验感,将“说教式呈现”转变为“情境式体验”,打破红色文化与受众之间的时空隔阂与情感隔膜,激活红色文化教育的情境感召力,真正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沁入心扉。

寓教于学:变“被动灌输”为“自主学习”。传统红色文化教育习惯于将受众定位为“客体”角色,进行“填鸭式”灌输,难以激发受众的学习主动性,而90后、00后群体普遍喜欢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主动性、灵活性、自由化学习。应推进“智媒体”运用,通过互联网数据采集、远程汇聚等方式,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高效存储和智能化主题数据聚集,分阶段构建“湖湘红色文化大数据资源库”,并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方法和技术提取资源特征,设计基于文本和内容的可视化资源检索算法,让受众不受时空所限,根据个体需求通过智能搜索引擎高效快捷地进行线上红色文化资源的精准查找和自主学习,实现从“被动化灌输”向“自主化学习”的转变,不断提升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推动红色文化落“网”生根、深入人心。

寓教于微: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在这个信息过载时代,90后、00后群体的文化需求逐渐趋于个性化、精准化、定制化,传统红色文化教育的“无差异化”“大水漫灌”模式难以满足其文化需求。应推进“智媒体”的应用创新,充分运用大数据跟踪、智能化推荐算法、智能终端分析等技术对受众的浏览偏好、互动频率、行为表现、主观评价等方面进行数据获取和分析,进而深入把握、精准定位受众的文化需求,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众引导、精准推送,实现资源与受众的个性化匹配,从而为受众“量身定制”红色文化教育产品,变“漫灌式育人”为“滴灌式育人”,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寓教于乐:变“单向传输”为“智能互动”。在传统红色文化教育中,教学之间缺乏互动、沟通、交流环节,本该充满趣味性、交互性的育人课堂往往变成了教育者的“单向传输”,难以激发受众的学习兴趣。应在红色文化教育中利用“智媒体”可以进行“虚拟”交流、交互的特质,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等人机交互形式,将“单向传输”演化为“双向互动”,让受众置身于“智媒体”所营造的互动式、可视化场景之中,实现参与式、体验式智能互动,更好感受和领悟红色精神。比如,以“智媒体”为载体,借助3D全景声、VR虚拟现实技术对“通道转兵”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智能化还原,让受众“亲临”通道会议现场,体会红军的艰辛战斗历程,感悟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不惧牺牲的革命精神,从而让红色记忆真正“走出”书本、“走进”人心。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黄藤-文明网 )

版权所有:中国雷锋网 邮编:410217
地址:长沙市望城区雷锋街道正兴路42号
电话:0731-88107959 微信号:hnleifeng
(C)2012.3 chinaleifeng.com,leifeng.red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