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亮,1978年出生,1996年至2004年在武警部队服役,2006年1月进入湖南日报社从事摄影记者工作。13年来,他时刻以军人的作风严格要求自己。立足岗位,敬业奉献,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奋战在新闻一线,积极主动完成了各类急难险重报道拍摄任务。他亲历2008年湖南冰灾、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等省内外众多突发事件和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采访。
他坚持不懈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高频率”地走基层,一年有200多天在基层一线拍摄采访,足迹踏遍三湘四水,被大家称为报社的“拼命三郎”。 他把镜头对准基层、对准群众,记录历史的瞬间、见证时代的发展,拍摄了大量有温度、见真情的新闻图片和鲜活的故事专题,用影像讲好湖南故事。
脚板底下“跑”出好新闻
作为一名党报的摄影记者,他始终冲锋在新闻报道的最前面,无论是洪灾、火灾、旱灾等各种自然灾害现场,几乎每一次报社的急难险重任务都有他的身影。
2008年初,他刚参加完省里的“两会”报道,还没有来得及休整就主动请缨参加抗击冰冻灾害的采访。他8次上京港澳高速公路拍摄,行程达2000多公里,每天工作都在10多个小时以上。车辆无法通行,他就在踏雪艰难前行,摔倒了,爬起了,不惧危险继续拍摄。春节前,他深入郴州重灾区采访,拍摄了“万名军民良田大会战”的壮观画面,直到晚上11点才吃点干粮,回到宾馆发完稿子已是凌晨2点多。在连续半个月的抗击冰灾的报道中,他拍摄的新闻图片上万张,真实记录了广大军民协力抗击冰灾的顽强精神,传播了正能量。
2009年6月29日凌晨,郴州火车站发生列车相撞事故,他接到新闻线索后,一边向领导汇报,一边毅然决定立即从长沙打的士赶往现场采访,成为省会媒体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摄影记者,拍摄到了大量的、独家的现场救援照片。他的职业精神得到了领导赞扬和媒体同行的敬佩。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0级大地震,他和同事闻讯而动,在第一时间赶赴震区进行抗震救灾采访。到26日傍晚从重灾区芦山县撤出,他在地震灾区熬战了7天6夜,冒着生命危险,克服停电、余震不断、交通通信不便等重重困难,通过混乘救护车、乘坐摩托车和徒步行走等方式,奔波于地震重灾区,想方设法发回抗震救灾一线的现场报道。期间,没吃上一顿热饭,没洗过澡;饿了,吃碗泡面;困了,和衣坐着打会盹,每天只休息3个小时……共拍摄照片近万张,发表新闻图片100多张,直击雅安地震现场报道得到了业界和读者的好评。
2015年4月10日,他来到平江县石牛寨风景区,用相机记录了一群在悬崖绝壁上施工的栈道工人,工人扛着施工材料在悬崖绝壁上行走,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生存的状态、背后的艰辛和采访的危险都让常人难以想象。4月13日,湖南日报整版摄影报道《悬崖栈道工人》刊发后,在社会上反响强烈,国内外各大媒体广泛传播。随后,平江县石牛寨风景区投入20余万元,加强栈道工人的工作安全保护。他事后感慨:“他们用生命干活,我用生命摄影。”
2018年8月21日,长沙一幢高层建筑上,2名工人被困57楼高空,危情时刻,消防官兵及时进行解救。他第一时间赶赴采访。他近距离拍摄了现场救援后,创新性地用无人机航拍的独特视角,拍摄下营救第二名工人的惊险过程,不仅有照片,还拍摄了视频。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充分展现了相关部门以人为本、救民危难的职业精神,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脚上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温情
脚上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温情。基层是新闻的“富矿”,他坚持以人民为创作中心,以基层一线作为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沉下去“接地气”,拍摄了大量鲜活而感人的图片新闻故事。
2011年9月1日,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他来到大山深处的湘西保靖县巴科教学点。这里只有7名学生,仅有的一名老师、56岁的田洪柏与大山为伴,在此教书33年。他用镜头纪录下田洪柏老师坚守大山、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展现大山里的孩子们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9月7日,一组题为《33年的守望》摄影专题在湖南日报刊发,用图片故事挖掘了普通人的闪光点,表现了平凡人的不平凡,受到社会各界的点赞。
在郴州宜章县杨梅山镇矿区,有一座鲜为人知、深藏地下200米的阴河水电站。25年来,电站职工克服高温、潮湿、噪音等困难,坚守地下,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电能。2014年4月23日,他专程前往宜章进行采访,与职工一起深入到地下,感受这群普通劳动者的艰辛和默默付出。4月29日,《湖南日报》用整版图片讲述了这群地下水电站工人25年坚守的故事。报道引发热烈反响,当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短时间内筹措资金30多万元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2013年9月,他顶着烈日炎炎,深入到郴州和永州地区,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爬山涉水跑遍了10个县市区。采写拍摄了郴州北湖区瑶乡马帮、宜章高山绿色蔬菜种植、资兴移民的新生活等生动鲜活的新闻图片。10月初,由于天气炎热、舟车劳累等原因,导致身体严重高烧不退,并引发“结核性脑炎”住进了医院。两个多月后,还没有完全恢复身体的他,又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新闻工作中去。
近年,他重点围绕“精准扶贫”进行专题报道,经常深入乡村与农民同吃同住,真心交朋友,用心和走心地记录这个时代的“小人物”故事,挖掘拍摄专题故事。如《农民“网红”》《山乡野菜瑶民钱袋》《“土家“晒龙谷”庆丰收》《农民画师“绘”出美好生活》等,都反映了当下扶贫工作中的亮点和特色。报道出来后分别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新华网、人民网、新浪、腾讯等网站媒体转发。
创新无止境,作品屡获奖
创新是记者增强脑力的具体体现。他注重学习,不断创新。他拍摄的作品,因为观察视角、拍摄角度、表现形式、呈现方式的不一样,经常能让人眼睛一亮。根据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他加强视频拍摄,并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融合传播,进一步扩大了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他的新闻摄影作品参加国内外的摄影展览和摄影比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6年《悬崖栈道工人》获第12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经济类单幅银奖,2017年入选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2016年《你怕你尖叫,我美我自拍》获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区手机类一等奖;2016年《昆虫天敌》获人民摄影"金镜头"新闻摄影评选文化经济类银奖(组照);2018年《隧道“穿山甲”》获第25届全国省级党报好新闻摄影一等奖;《列车跑在马路上》入围第28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初评;2019年《危情时刻》获人民摄影"金镜头"新闻摄影评选突发新闻类单幅金奖;《农民“网红”》《考完啦》在第32届全国专业报新闻摄影年赛评选中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高空救人》入围第29届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初评。
今年5月12日,湖南日报首次以他个人名字开设“立亮视觉”摄影专栏,用其专业的技术、精心的态度、创新的视角加强影像报道,打造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新闻影像精品,树立专业影像品牌。
13年来,他因工作业绩突出,多次被湖南日报社嘉奖和评为先进工作者。2008年,被省委宣传部系统评为“抗冰救灾先进个人”,并记三等功一次。同时被省直机关工委评为“抗冰救灾优秀共产党员”。 2016年,被评为第十三届湖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
版权所有:中国雷锋网 邮编:410217
地址:长沙市望城区雷锋街道正兴路42号
电话:0731-88107959 微信号:hnleifeng
(C)2012.3 chinaleifeng.com,leifeng.red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