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廉洁密码
杨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有这么一类“清廉诗”,或为表白心迹志向,或为警示自身慎独,这些诗像檄文、似号角,穿越历史长河仍留下了熠熠光辉。作为党员干部,闲静时不妨停下来读一读、品一品这类诗,解锁深刻而丰富的砥廉哲理,汲取忠诚干净担当力量,做到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不断加强自身党风廉政建设。
“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耕读“拒礼”之诗,解锁廉洁密码“慎独”。清代叶存仁离任时面对部属们送礼,坚决不肯收下赠礼,写下“不畏人知畏己知”。这是一种慎独精神,是自己用“心法”来约束和要求自己,是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始终心存敬畏、坚守底线。慎独既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是检验党员干部的重要途径。作为党员干部,要知荣辱、讲自爱,在任何场合任何时候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坚定政治立场、严守纪律,不被金钱所迷惑,不被名利所困扰。在小事小节中常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用正确的言行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衡量自己的言行,以一身正气做到慎独自律、修己安人,修炼自我人格,不断提高自我党性修养,真正做到“不畏人知畏己知”,使有能力担负历史赋予的使命。
“九府五铢世上珍,鲁褒曾咏道通神。劝君觅得须知足,钱解荣人也辱人。”耕读“咏钱”之诗,解锁廉洁密码“轻财”。“钱解荣人也辱人。”钱虽能使人荣耀,亦能使人蒙羞。在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摇摆不定时,不妨读一读这首唐朝李峤的《咏钱诗》。现下一些干部价值观畸形,经受不住金钱、色欲等诱惑,以贪为宝,以权谋私,殊不知“做官”与“坐牢”只因一念之差。党员干部要当以此为戒,在面对物质利益和物质财富时要深思慎取,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强的党性,注重前途莫贪念“钱途”;要秉持公心、不存私心,按照君子之道来约束自己对财与物的欲念,不在钱财利益面前迷失方向;要守住清贫,耐住寂寞,以廉为荣,做到“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绵”,在种种考验中成长为经得起风吹雨打的脊梁。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耕读“抒情”之诗,解锁廉洁密码“为民”。心无百姓莫为官,郑板桥用行动饯行了自己“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郑板桥为民、务实的为官之道,厚植“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牢记群众之事无小事,在新征程上,常怀为民之心、常谋利民之策、常行惠民之举。“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传承和弘扬这种为民情怀,把人民群众作为血脉相连的亲人,把人民满意作为干事创业的根本标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向人民负责,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从政根基,融入精神血脉,化为自觉行动,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铭于心上、装在脑中、践于脚下,真正用行动诠释党员干部的初心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