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引领作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中央宣传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评选表彰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按照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的要求,评选表彰活动面向城乡基层、各行各业广泛推荐人选,经过逐级审核、集中公示、投票评选、隆重表彰等程序,推出一批事迹突出、品德高尚、社会认可的道德模范。
评选表彰活动现已进入候选人公示环节。经主办单位严格审查,共确定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99名,其中,“助人为乐”类63名,“见义勇为”类58名,“诚实守信”类59名,“敬业奉献”类65名,“孝老爱亲”类54名。12月16日至20日,候选人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集中公示,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军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文明网、中工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妇女网同步公示。
公示期间,欢迎社会各界了解学习候选人事迹,并进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议和监督。如对候选人有异议,请向全国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反映。
电话:(010)55607003
电子邮箱:qgddmfpx2023@163.com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5号
邮政编码:100806
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
2024年12月16日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湖南)
151 徐金娥
徐金娥,女,汉族,1963年12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汨罗市爱行天下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
徐金娥从事公益事业以来,身体力行服务困难群体,默默奉献几十载,在助人为乐的道路上步履不停,以善举践行大爱,以责任诠释担当。
徐金娥出生在农民家庭,受父母的影响,她将助人为乐作为一辈子的信念。从1984年开始,徐金娥就为村里的困难老人提供洗头洗澡剪指甲、洗衣晒被翻床铺等志愿服务,尽自己能力去帮助身边的困难群众。2017年1月,徐金娥注册“爱行天下扶贫助学志愿者协会”并担任会长(2020年9月更名为“爱行天下志愿者协会”)。截至目前,协会开展各类爱心公益活动700余次,服务群众5万余人,帮扶困难家庭2100余户,资助困难学生1352名。
徐金娥走遍汨罗市每一个敬老院,服务3000余位孤寡空巢残疾五保老人。她提交的《关于加强特殊人群敬老院建设》提案得到采纳,汨罗市各乡镇全部新扩建敬老院,千余名孤寡老人集体搬进新家。徐金娥开展“一对一”助学活动,个人先后资助68名学生;她关心妇女同志,积极参与婚姻调解和好家风传播活动,化解家庭矛盾纠纷100余件次,接受妇女群众法律知识咨询200余人次,挽救了许多濒临破裂的家庭。2021年以来,徐金娥带领团队聚焦乡村全面振兴、环境保护、移风易俗、社会治理、防汛救灾等重点,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16次;她发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站”的影响力,协调就业岗位160余个,募集善款物资价值102万余元,消费帮扶15万元。
徐金娥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59 谢运良
谢运良,男,汉族,1963年8月生,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好人协会会长。
谢运良先后创办两家企业帮助残疾人就业,同时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帮助他们走上自立自强之路;他乐于助人,热心捐资助学、扶危济困、架桥修路等;他热衷公益事业,带领宜章县好人协会会员投身各类公益活动。
1998年,谢运良回到郴州市宜章县创办吉兴纸业,向残疾人敞开就业大门,为他们安排适宜岗位,与其他员工同工同酬,累计吸纳1409名残疾人就业,其中540名重度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为帮助残障人士提高职业技能,他投入500万元建立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和“残疾人之家”,培训残疾员工1300余人次,扶持23名残疾人自主创业,让他们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自立自强。
2015年,谢运良投入3000余万元建立两条“资产收益扶贫生产专线”,实行单独核算、按股权投入分红,形成“就业帮扶、资金变资产、收益转股权”等机制,共结对帮扶贫困户2068户11792人,分红达2412万元,实现股金参与可持续、利益链接可持续,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2016年,谢运良发起并成立宜章县好人协会。在他的带领下,好人协会队伍不断壮大,募集善款物资3000余万元,每年开展各类公益活动近千场,为1280名贫困劳动力找到就业岗位。长期以来,谢运良帮扶困难学生20余名,想方设法为残疾员工子女读书、就业创造条件。他先后捐款596万元修建两座人行天桥,确保周边群众安全出行;为宜章第四中学捐款160万元修建礼堂,为家乡笆篱镇黄竹冲村捐款100万元修建文化中心。2021年,河南突发暴雨洪灾,他迅速筹集价值20万元的救援物资送往灾区。
谢运良荣获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诚信之星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湖南)
252 黄剑、宋欢、周秀坤
黄剑,男,土家族,1987年8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踏梯村村民;宋欢,男,土家族,1989年5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踏梯村村民;周秀坤,男,汉族,1971年7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陇洞村村民。
黄剑、宋欢、周秀坤三人在群众面临生命危险的紧急关头,不顾个人安危,在洪水中搭建生命通道,成功营救受困群众11人,生动诠释了救人于危难的人间大爱。
2023年6月30日9时,黄剑和宋欢从县城赶回村里参加党员大会。经过209国道黄土坡路段时,遇到山洪暴发,二人立即跳进浑浊的洪水,协助交警推车。忽然,他们看见一名女子从被洪水冲走的车中游出,湍急的水流将其往下游冲去。黄剑、宋欢等人追着女子沿岸搜索,最终在一片竹林中将其平安救出,二人回到原处继续参与救援。当看到一名大货车司机由于不会游泳,正站在车顶等待救援时,黄剑急中生智,在路边找到一根长竹竿递给货车司机,和交警等人合力将司机拉上了岸。当看见不远处的公交车顶上,还有1名司机和3名乘客被困,黄剑利用竹竿将他们慢慢往岸边拖,宋欢等人则沿岸协助转移,把他们送到安全区域。
救完4人后,大家发现在路对面的钢管堆上还有5人被困。随着洪流越来越急,施救十分困难。关键时刻,周秀坤游回家取来游泳圈、救生衣和绳子等施救工具。周秀坤冒着生命危险来去两次,一共拿了30余件救生衣、20余个游泳圈,还有2根救生绳。他与黄剑配合,在洪水中奋力将游泳圈、救生衣送到钢管堆上的受困群众手中。黄剑麻利地将绳子系在一根钢管上,另一端系在岸边的树上,形成一道绳索救生通道。5位受困群众顺着绳索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带。
黄剑、宋欢、周秀坤三人荣获湖南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257 熊亚洲
熊亚洲,男,汉族,1969年7月生,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蒙泉镇上五通村村民。
熊亚洲在一次突发火灾中,不顾自身安危,面对熊熊烈焰,三入火场救人救物。最终火被扑灭了,他却失去了自己的右腿。
2020年1月13日19时,蒙泉镇上五通村1组村民黄某家意外失火。走在回家路上的熊亚洲闻声赶到火场,因火势太大,消防车又还在赶来的路上,熊亚洲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冲进厨房,抢出2个液化气罐。火势越来越大,有从厨房屋顶向其他房间屋顶蔓延、殃及隔壁农户的态势。熊亚洲迅速找来长梯和锄头,与随后赶来的村民一起爬上正在燃烧的屋顶,用锄头扒开瓦片,拆除木质檩条,在房顶形成一条防火带,有效阻止了火焰蔓延。
从屋顶下来后,他又拿起水管再次冲进厨房灭火。此时,房屋前顶部分突然垮塌,熊亚洲躲避不及,右腿被水泥屋檐砸中,当场血流不止,人也意识模糊。尽管经过抢救,熊亚洲脱离了生命危险,但由于右腿踝关节处以下高度粉碎性骨折,右腿不得不截肢,造成终身残疾。事后,熊亚洲并未因为失去右腿而自暴自弃,不但婉拒了蒙泉镇政府为他安排的公益性岗位,还凭借自己的努力,建起小型养殖场,靠自己的双手维持家人的生活。
即便经历如此伤痛,熊亚洲依然是那个热心肠的“老熊”。只要看到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他都会伸出援手。当谈及是否后悔当时义无反顾冲进火场时,熊亚洲总是乐观地说:“不后悔,不后悔。人这一辈子都是这么过的,只要别人有需要时,我能尽我的能力帮到别人,心里就会特别踏实开心。”
熊亚洲荣获湖南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湖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湖南)
305 王楚松
王楚松,男,汉族,1951年11月生,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梓门桥镇新犀村村民。
王楚松抚养弟弟的3个遗孤直至成年,得到很多好心人的捐助,他对此铭记在心。孩子们长大后,王楚松也尽力帮助有困难的人。
在弟弟和弟媳相继去世后,尚未结婚的王楚松毅然挑起了抚养3个侄女的重任。为此,除了干农活做家务,他还抽空到周边打零工,尽全力将侄女全部抚养成人,让她们顺利完成学业。说起小时候的事,二侄女王华眼里噙满泪水:“是伯父一手把我们带大的,他就是我们的至亲。”
在抚养3个侄女期间,不少好心人了解到王楚松的情况,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他经常对3个孩子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好心人的这笔‘爱心债’,我们一定要还!”他把每一笔爱心款都记在本子上。等到孩子们长大成人,家里条件有所好转后,王楚松便开始偿还。还账过程中,王楚松发现弟弟曾借过同村村民王佑喜45元,但王佑喜已离世,他便找到其子王涛宁,要还给对方500元。王涛宁不肯收,感慨地说:“借一还十,我还是第一次见这样还钱的!”
感恩善举,以爱践诺。王楚松一生未娶,生活俭朴,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只为把曾经得到的爱心传递下去。他献爱心尽量不让人知道,从2006年至今,王楚松共捐款3万多元,这对一位经济收入来源并不多的老人来说,难能可贵。
王楚松荣获湖南省道德模范称号,入选“湖南好人”。
328 林生丽
林生丽,女,汉族,1954年12月生,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红旗路街道居民。
林生丽开了一家餐馆,始终坚持低价经营、诚信经营原则,每年为低收入人群提供质优价廉的早餐和午餐,用真诚与热情服务每位顾客。
20世纪90年代初,林生丽从邵阳市棉花厂下岗,自主创业。1995年10月,她用打工攒下的4万元资金办起凯阳餐馆。为了让低收入者、困难群众可以到店里吃得起、吃得饱,早餐最低1.5元一碗粉(面)、午餐自助餐每人5元,这个价格从开业之初一直持续到2007年底。2008年初,她才将粉(面)最低价格调至2.5元、自助餐调至6元,并保持到现在。
餐馆开业以来,不论工作多么辛劳,林生丽每天都要将灶台、锅碗瓢盆等洗得干干净净,餐馆卫生一天一小扫、一周一大扫。就连店里使用的纸巾、一次性水杯等用品,她都要自己先试用对比。凯阳餐馆营业以来,没有发生一起食品质量、餐馆卫生、员工服务等方面的投诉。
“下,不欠员工工资;上,不少供货商一分钱。”这是林生丽的经营“铁律”,她始终坚持、从不违背。不论餐馆的经营状况如何,她不拖欠餐馆员工的工资,也不拖欠、少给供货商货款。有时候,她宁可自己借钱或拿出退休金,也要按照承诺准时给员工每人每月发足工资。
林生丽荣获湖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湖南)
401 丁德馨
丁德馨,男,汉族,1958年10月生,中共党员,南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丁德馨致力于核工业铀矿采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始终奋斗在核工业铀矿采冶的最前沿,用自己的顽强拼搏和创新奉献,护卫着“核工业粮食”的安全。
1986年,丁德馨放弃省城的工作,入职衡阳工学院(南华大学前身之一),投身采矿工程(铀矿采冶)专业的重建工作,从此,“强核报国”成为他毕生的志向。在核工业军转民和深化改革时期,不少教师选择转行发展,他选择坚守在核工业铀矿采冶人才培养第一线。丁德馨先后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做访问研究,因为出色的科研水平和扎实的教学能力,他数次被校方挽留。面对国外优厚待遇和良好发展平台,他毅然回国,担任南华大学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经过25年不懈努力,他领衔创建了我国唯一培养核工业铀矿采冶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2008年,受长期工作压力和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响,丁德馨不得不接受双髋关节置换手术,尽管术后疼得汗珠直冒,他仍然坚持趴在床上修改学生的研究计划、实验报告和毕业论文。为获取第一手实验数据,丁德馨依然带着同事和学生,深入铀矿井,开展勘测、分析和研究。37年来,丁德馨培养了13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42人扎根在核工业、铀矿采冶一线工作。丁德馨带领科研团队先后研发了多项重大技术工艺,提高了低品位铀矿的浸出率,降低了放射性污染。
丁德馨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420 江 林
江林,男,汉族,1952年9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浏阳市骨伤科医院名誉院长。
江林扎根浏阳乡村,继承发扬祖传医术“江氏正骨术”,以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赢得患者的信赖和敬重。
江林出生于骨伤医学世家。他精研医术、诚修医德,不仅继承了祖辈的正骨传统疗法,还结合自身多年进修和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中医理论——气血分布学说,对患者辨证施治。他研发的丹芍治伤丸、治伤药液、活血治伤散等药物效果显著,均获国家专利,并先后研创出“牵引穿针法”“竹弓牵引器”和中西医结合的微创手术等治疗方法。
江林所在的骨伤科医院坐落在湘东的罗霄山脉,在湘赣交界地区。江林医术高超、名气较大,不少大医院都想高薪聘请他去大城市行医,但都被他婉言拒绝。从1969年参加工作至今,无论寒暑风雨,江林坚持每天凌晨4点半出门查房,仔细观察病患伤情变化,与同事们商量安排当天和第二天的手术,近年来每天门诊量超100人次。作为骨伤科医院业务带头人,他定下三条铁律:能门诊治疗的,不住院治疗;能手法复位的,不动手术治疗;能钢针闭合治疗的,不切开钢板固定。
江林牢记“习武防身,学医济世,扶贫救苦”祖训,将“江氏正骨术”发扬光大。2016年,“江氏正骨术”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对于医道传承,他从来不拘泥于门户之见,支持儿子去学习西医,也不把祖传技艺当作父子相授的独家秘诀,医院的每一位医生都可以学习“江氏正骨术”。在第四代传人当中,除了儿子江涛、侄子江永革之外,还有陶功林、黎意丰两位异姓弟子。他成功举办“湖南省中医药专长绝技项目‘社港江氏正骨术’培训班”,编撰出版《江林医案精华》,无私传授自己宝贵的经验。
江林荣获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湖南)
525 张小毛
张小毛,女,汉族,1968年10月生,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南洲镇东堤尾社区居民。
张小毛悉心照料年迈体弱的母亲、瘫痪卧床的嫂子、身患尿毒症的四哥、哥嫂留下的3个孩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至仁至孝。
1984年,16岁的张小毛为减轻父母身上重担,进入南县一麻厂做女工。她进厂一个月后,父亲因心脏病和血吸虫病去世。母亲年事已高又患有旧疾,张小毛边照顾母亲边工作。1990年,工厂倒闭,张小毛做洗碗工、卖小菜、做零工等补贴家用。这样的日子张小毛坚守了7年,直到母亲去世。
2011年,张小毛的三哥因肝癌去世,三嫂也二度中风。临终前,三嫂将3个孩子托付给她,张小毛毫不犹豫答应了。2020年,张小毛的四哥(离异)被确诊为尿毒症,陷入深度昏迷。张小毛又东借西凑5万元医药费,极力挽救四哥的生命。在张小毛照顾下,四哥与病魔顽强抗争,直至2024年9月因尿毒症、心脏病等多种疾病去世。
带着哥嫂留下的3个孩子,一家人的支出是个不小数目。为了养家糊口,张小毛去背木材,没有扛木头的活儿,她就开着小型农用运输车拉货。为了省钱,她常常买两个馒头应付一整天。她的付出,孩子们都记在心里。2023年,张小毛生日当天,3个孩子为她送上发夹、百合花,还有一封情深意切的信:“妈妈,您虽然没给予我们生命,却给了我们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妈妈,我们永远爱您!”她还不定期带着孩子们去社区做志愿者,让孩子们心中有爱、懂得感恩、回馈社会。
张小毛荣获湖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552 廖 红
廖红,男,汉族,1989年4月生,湖南省湘潭市月山镇白龙村村民。
廖红身高不足80厘米,母亲、大姐和他三人都患有先天性成骨不全症,又称“脆骨病”,轻微的损伤就可能引起骨折。父亲意外去世后,他坚强面对生活,克服残疾带来的种种不便,用瘦小的身体撑起整个家。
廖红住在湘潭市月山镇白龙村,去镇上两公里的路程,他需要拄着两根铁棍,挪两三个小时。他的母亲和大姐因为病情更严重,连拐都没法拄,只能坐在板凳上,用双手左右扯动凳子往前挪。2013年,父亲意外去世,家里顿时失去了经济来源。廖红的二姐虽然没有患病,但独自拉扯一个儿子,生活也很困难,经济上无法帮扶家里。作为家中唯一的成年男性,廖红在料理完父亲丧事后,前往长沙打工,先后干过擦鞋、开电动三轮车帮人送货、卖烤红薯、修图、兼职客服等工作,靠着辛苦付出、省吃俭用,5块、10块地攒,廖红每个月都会挤出一些钱寄回家。
2020年,廖红的母亲摔了一跤,身体更差了。廖红决定将母亲、大姐、二姐和二姐的儿子,全部接到长沙照顾。从此,他每天凌晨四五点起床出摊,晚上回到家还要照顾家人。他赚到的钱除了用于家庭开支,还要帮助二姐支付儿子上学的费用。2022年,廖红决定回老家创业,他承包了村里20亩地种植蔬菜,积极参加种植技术培训班,慢慢地掌握了种植技术,蔬菜长势喜人。由于没经验,蔬菜上市时遇到销售难题,但在当地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廖红的蔬菜销售一空。
因为得到过很多爱心人士的帮助,廖红心怀感恩,总想回报社会,他在长沙时便经常参加公益组织的义工活动。回到家乡后,在月山镇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他成立了“廖红工作室”,希望帮助更多的人。廖红和大姐教其他残疾人制作假发、鱼钩网上销售。廖红说:“自己挣到钱,还要帮别的残疾朋友挣到钱,我们都要自信地活着。”每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廖红都会力所能及地给予支持,并鼓励他们乐观地面对生活。
廖红荣获湖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