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雷锋网
讲解预约

以美育人 以美成人

2024-11-04 12:02: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字体: 【小】 【中】 【 大】

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中华美学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本质进行提炼,在审美层面上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气派,是中华民族对于美的一种理性的抽象概括,其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而中华美育精神,则是中华美学精神在民族实践活动当中的现实呈现。

美是修养之学更是创新能量

1913年,鲁迅先生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阐述了美术的目的与致用是“可以表见文化”“可以辅翼道德”“可以救援经济”。1928年4月,蔡元培先生在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开学式上明确提出,要“以爱美的心,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同年6月,他又在学院公布的《国立艺术院组织大纲》中强调:“这个学校有三个任务:一是培养专门艺术人才;二是倡导艺术运动;三是促进社会美育。”在民族危难之际,作为革命家与教育家的蔡元培先生,将目光聚焦到新人的养成,聚焦到人之生活的建设,希望以美育代宗教,要以纯粹的美唤醒人心。

近百年过去了,我们的美育无论是知识上的扫盲,还是美学上的提升,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社会美育的意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1928年的美育对中国社会的意义更多是启迪人心的修养之学,而当下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美丽中国”,在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下的地方发展和社会建设面临着新的时代命题,也为艺术教育工作者、人文艺术工作者赋予了沉甸甸的历史任务。美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是修养之学,更是创新力量,需要以艺术创造、文化创新、社会美育来塑造民众的审美情趣,使之成为一种推动社会创新、实现共同富裕的能量。

美育是人文教育,面对的是人的精神和文化世界。当前,美育仍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中的相对薄弱环节。总体上,我们还应围绕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华美育精神,加强对其历史生成、独特观念、丰富形态的深度研究,把握其精神实质和内涵,用中华美学和美育精神滋养青年一代;同时充分发挥美育的主导作用,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引领青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他们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之美。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美育课程体系

美育课程通过审美和艺术的方式,实现心灵教育、人生教育、人格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我们既要立足本土,深入研究历史文化之美、红色文化之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美、改革创新之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逐梦之美;又要放眼世界,研究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美,解读好中华美育精神的内涵与时代意义。

艺术是美育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态。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美育课程体系,就要重视和加强艺术经典教育,注重各艺术门类的渗透融合,增设艺术修养、艺术史论、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课程。针对地方、民族特色美学,可以建设一批美育高端智库,开发特色美育课程和教材;同时坚持美育“面向人人”,普通高校打造公共艺术精品课程,职业院校强化艺术实践课程,并不断完善艺术课程质量监测机制和评价体系。

在当今时代,除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传统公共文化机构之外,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发展催生了各类新文化空间,文化艺术的生产方式和传播形式日渐丰富多元,人们对文化生活业态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所有这些新空间、新形式、新业态又通过互联网而交叉融合,这对美育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可以发展线上传播手段,建立美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以扩大优质美育教育资源覆盖面,如开发《名画百幅》《名帖百帧》《名筑百庄》《名物百尊》等国家级文化精品数字内容,坚持开展面向社会全体的艺术实践活动,打造艺术教育的多媒体“金课”集群,供给遍布省、市、乡、镇等社会毛细血管的艺术体验中心网络,打造融合线上线下、渗透社会基底的社会美育大平台。

扎根中国大地的美育实践模式

中国文艺有悠久的采风传统,倡导艺术家走出方寸天地,深入社会,体验生活。这一传统最早可以上溯至先秦时代,并且在革命文艺中发扬光大。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所有艺术院校都在教学体系中设置了“下乡采风”类课程,赋能乡村振兴,再造美的现场。艺术采风,组织青年从艺者走出校园,走向大山大水、名胜古迹,走近经典和艺术大师,走向创造性和诗意心灵生发的现场,可以打开青年视野,拓宽他们的审美空间,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知文化与艺术魅力。由此,广大师生不但能成为美的鉴赏者、文化的消费者,更能成为美的生成者、文化的创造者。

近年来,中国美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教育理念,把传统的下乡采风转换成为“以乡土为学院”的教育方法,扎根乡土最深处、奔赴社会最前线,创造与人民感同身受的艺术。例如,构建“以美扶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帮扶模式,支援四川小凉山,持续十余年实施“千村千生”基层服务计划,广泛开展“艺公益”志愿服务活动,用艺术点亮乡村,累计4800余名师生志愿者开展了各层次的社会美育服务;推出“国美夜校”等终身美育平台,开展高品质、广覆盖的公教活动;打造“乡村艺课”,线下线上教学惠及100多万人,覆盖全国800余个乡村学校,获中国乡村美育十佳案例奖,等等。

打通学校和社会美育的“围墙”

将美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形成“大美育”的生态,要加强顶层设计。蔡元培先生早在100年前就指出:“学生不是常在学校的,又有许多已离学校的人,不能不给他们一种美育的机会;所以又要有社会的美育。”这就要求我们全面统筹社会美育资源,构建一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全民美育工作体系。

我们要打通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的“围墙”,完善家庭和社会的美育环境建设,让各级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音乐厅、戏院剧场等公共文化机构成为社会美育的课堂,让社区、乡村成为社会美育的重要阵地,在“家门口”服务青年、引导青年,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成为教书育人的丰厚资源,在润物无声中以德铸美、以美铸品,真正以中华美学精神涵育时代新人。同时,健全美育工作的体制机制,树立终身美育观念,构建贯通“儿童启蒙”“青年时尚需求”“老年修身养性”艺术教育的全过程、全覆盖的美育体系,让美育成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推动原始创新能力的有力支撑。

此外,还要有效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依托“文艺轻骑兵”“文化特派员”“艺术村长”等创新举措,把文化成果写在广袤大地上,让优秀文化直达田间地头、让文化制度创新成果不断惠及最基层的乡亲大众,让中华美学精神入脑入心,借文化魅力助力乡村振兴。

美育是关系社会全面进步的要素,作为艺术院校,要一如既往地传承初心之志、培育一流大师、创作一流作品,用画笔和创意书写、记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以艺术作品塑造美好心灵,以审美经验提升社会品味,让美育为社会进步提供“动力源”。(作者:金一斌,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回顶部
版权所有:中国雷锋网 邮编:410217
地址:长沙市雷锋街道正兴路42号 电话:0731-88107959 微信号:hnleifeng
参观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 (16:30游客停止进馆) 闭馆时间:周一(国家法定假日除外) ICP备案:湘B1.B2-20070067-10
(C)2012.3 chinaleifeng.com,leifeng.red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