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从雷锋家乡湖南长沙到辽宁省多地,雷锋在短暂的一生中,实现了当好农民、好工人、好战士的三个愿望,也为全国各地人民树立了闪耀光辉的好榜样。
在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长沙晚报联合抚顺日报、沈阳日报、鞍山日报、辽阳日报、营口日报、铁岭日报,启动“七城联动 向‘锋’而行 ”大型融媒主题报道。
跨越山河,向“锋”而行,从一座有“锋”的城市到另一座有“锋”的城市。在七座城市的纪念馆、博物馆或纪念展览中,我们各选取一件馆藏实物,探寻背后的动人故事。它们之中,有雷锋曾驾驶过的车辆,有他改名为“雷锋”时填下的登记表,有他为公共财物遮雨献出的棉被,有他生前作报告原声的录音磁带,有他赠予驻地老乡的石膏彩绘鸽子……
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在雷锋曾走过的这些地方,人们一直传颂着他的故事,阅读着他的日记,传唱着纪念他的歌曲,学雷锋志愿活动成为经久不衰的社会风尚——这是一座永不磨灭的“锋”碑。
湖南雷锋纪念馆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雨滴 摄
湖南省长沙市
馆藏实物
老式拖拉机,再现雷锋在团山湖开垦建设、进行耕作的场景,展出于湖南雷锋纪念馆。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琦 摄
雷锋故事
驾驶拖拉机,在祖国大地上耕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雷锋的一个美好愿望。1958年春,雷锋虽然在望城县委工作,但还是再三地提出请求,申请到团山湖农场开拖拉机。
县委领导被雷锋这种极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所感动,决定让雷锋去农场学开拖拉机。就这样,雷锋成为望城县的第一代拖拉机手,成了一名真正的“新式农民”,他高兴地写了一篇文章《我学会开拖拉机了》,发表在1958年3月16日的《望城报》上。
在湖南雷锋纪念馆,春意盎然的艺术场景雕塑《耕耘大地》,生动再现了雷锋开着拖拉机,在团山湖开垦建设、进行耕作的场景。
“南来的燕子啊,新来的候鸟,从北方飞到了南方,轻盈地掠过团山湖的上空,闪着惊异的眼光。我听清了呢喃的燕语,像在问:‘为什么荒芜的团山湖,今年改变了模样?’”到了收获季节,看到昔日荒芜的团山湖如今变成了粮仓,雷锋饱含深情地写下了65行的诗作《南来的燕子》。望城的山水养育了雷锋,他也用自己的汗水浇灌了这一片土地。
湖南雷锋纪念馆陈列文物、实物254件,包含被称为“镇馆之宝”的国家一级文物——1962年6月26日雷锋写给三叔雷明光的一封家书、国家二级文物——雷锋在望城县委担任通讯员时使用过的公文包。一件件馆藏实物、一个个小故事背后,彰显着雷锋的火热初心。
传承实践
“出了雷锋学雷锋,学了雷锋出雷锋。”在雷锋的家乡,一个个“雷锋传人”和雷锋式集体不断涌现,他们以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家乡人的雷锋故事,让雷锋精神这座丰碑持续激发崇德向善的磅礴伟力。
在长沙,志愿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雷锋志愿者。长沙以志愿服务作为学雷锋的重要载体,创建“雷锋家乡学雷锋”志愿服务品牌,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中心,建立学雷锋志愿者联盟,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基金,全市160万名学雷锋志愿者活跃在大街小巷和各行各业,形成了“15分钟志愿服务圈”。
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长沙涌现出袁隆平、任菲莉、廖月娥、周美玲、刘习明5名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42个,中国好人197人(组)。
看到儿童落水,祖父母下水施救遇险,长沙市民胡光跃纵身跃入水中救人,用生命完成最后一次托举,三人成功获救,他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68岁;东山派出所巡防队员张含深夜发现车辆坠河后,毫不犹豫跳入河中,徒手破窗救出两个人;被冰雪覆盖的春节回家路上,小车因路滑意外翻到水田中,长沙出租车司机胡爱军一家人及时发现,将车内四人平安救出……
长沙深入开展道德模范事迹宣讲、文明实践主题巡礼宣传,培育推出一批诚信建设先进典型,让身边榜样可亲、可敬、可信、可学,让雷锋精神在星城大地熠熠生辉。(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琦 实习生 周瑞嘉)
辽宁省鞍山市
馆藏实物
雷锋填写的《鞍钢招收工人登记表》,展出于鞍钢雷锋纪念馆。
鞍山日报供图
雷锋故事
1958年10月30日,在湖南省望城县,雷锋在《鞍钢招收工人登记表》上,将自己的名字由“雷正兴”(有一段时间,他还曾改名“雷峰”)改为“雷锋”,寓意到鞍钢“打冲锋、当先锋”。
1958年的鞍钢,全国劳模辈出,炼铁厂工人孟泰艰苦创业爱厂如家,是那时誉满全国的英雄;机修厂工人王崇伦研制了万能工具胎,一年完成四年的任务,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雷锋在鞍钢聆听了他们的事迹后表示,也要做他们那样的人,当先锋。
传承实践
从1958年11月12日到1960年1月8日,在鞍钢工作和生活的423天里,雷锋不仅书写了闪光的履历,更留下了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60多年来,雷锋精神在鞍钢、在鞍山接力传承,雷锋精神已经成为鞍山人心中的精神符号,激发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内心向上向善。现如今,在鞍山,“人人学雷锋、个个做雷锋”已经成为市民们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目前,鞍山市以“当代雷锋”郭明义、“时代楷模”李超等为代表的各级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精神文明标兵数量已经超过一万人。在全市300多万人口中,拥有注册志愿者超过50万人、志愿服务团队5000多支。“跟着郭明义学雷锋”不仅是鞍山最响亮的学雷锋志愿服务品牌,郭明义爱心团队更是遍布大江南北,成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的重要载体。(鞍山日报记者 王义)
辽宁省辽阳市
馆藏实物
雷锋为水泥遮雨献出的棉被,展出于辽阳雷锋纪念馆。
辽阳日报供图
雷锋故事
1959年,在弓长岭焦化厂,雷锋为水泥不被雨水淋湿而献出自己棉被的故事,广为人知。
当年11月5日深夜11时左右,天气突变,风雨将至。正在看书的雷锋想起7200多袋高标号水泥还散放在外面工地上,就立即跑到工地。当看到遮雨布不够时,他马上跑回宿舍把自己的棉被抱出来,并脱下衣服,盖在水泥上,避免了国家财产损失。
被雨水淋湿的棉被烘干后变得很硬,同乡工友易秀珍为雷锋拆洗棉被时,偷偷换上了自己被子里的棉絮交给雷锋。雷锋觉察后非常感动。入伍前夕,雷锋把这床棉被留给易秀珍作为纪念。2010年,易秀珍将珍藏了几十年的这床棉被无偿捐赠给了辽阳雷锋纪念馆。
传承实践
近年来,辽阳市全力打造“工人雷锋”独特品牌,积极搭建形式多样的载体,深入拓展学雷锋活动内容,不断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让雷锋精神成为辽阳最亮丽的底色。
辽阳市专门下发了《关于在全市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全市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实施方案》,形成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项目化,把学雷锋活动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常态化组织开展学雷锋精神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行业、进机关、进学校、进军营、进网络“八进活动”,实现学雷锋活动全覆盖。
辽阳充分发挥全国唯一的“工人雷锋”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辽阳雷锋纪念馆展陈优势,全面、形象、生动、深入宣讲雷锋故事,弘扬雷锋精神;建设100余个社区道德讲堂、200余所学校主导阵地、300多家行业特色阵地,组建学雷锋宣讲团,成立雷锋精神研究会,宣讲、传承雷锋精神;在市区主干道、公共场所、公交车站等处设立弘扬雷锋精神的宣传标识;每年评选、表彰学雷锋优胜单位、先进窗口、标兵、先进个人等。(辽阳日报记者 梁爽)
辽宁省抚顺市
馆藏实物
雷锋驾驶过的苏制“嘎斯51”型卡车,展出于抚顺市雷锋纪念馆。
抚顺日报记者 杜季亮 摄
雷锋故事
1960年3月,新兵训练结束后,雷锋被分配到了运输连二排四班。在分配汽车时,战友们都不愿意驾驶这辆苏制“嘎斯51”型卡车,因为这辆车已经快有十年历史了,机件磨损严重,是全连有名的“耗油大王”。可是,雷锋却主动要求开这辆车,决心要制服这个“耗油大王”。通过认真研究,雷锋发现,这台车化油器的油针太粗,便调整油针,尽量使这台车的耗油量最大限度地降下来。为不影响正常运输任务,雷锋还将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维修保养车辆上。他翻阅有关书籍,向连里的老师请教,摸索出了一套节油窍门。后来,经过雷锋的精心维护和保养,这辆车变成了“节油标兵车”。而这辆车也成了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的最生动体现。
传承实践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60多年来,抚顺弘扬传承雷锋精神的脚步不停歇,建立雷锋城工作领导小组,在体制机制、理论研究、典型选树、实践载体等多个方面探索创新,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以雷锋纪念馆、辽宁雷锋干部学院、雷锋小学等30多个以“雷锋”命名的单位为引领,持续加强学雷锋阵地建设。建立起四级志愿服务体系,学雷锋志愿者25万余人、志愿服务团队近1700支。常态化选树“百姓雷锋”等各级各类典型,连续18年打造“百姓雷锋”品牌,目前已有个人185人、团队60支。
如今的抚顺,不仅把雷锋的故事讲在纪念馆里,更续写在这片火热的大地上。(抚顺日报记者 邵可欣)
辽宁省沈阳市
馆藏实物
雷锋在辽宁省实验中学作报告原声的录音磁带,正在沈阳市图书馆展出。
沈阳日报记者 刘新阳 摄
雷锋故事
沈阳是雷锋生前作报告最多的城市。1961年1月5日14时,辽宁省实验中学通过沈阳军区政治部邀请雷锋来学校大礼堂为近2000名同学作报告。报告结束后,李人朴副校长代表全校师生留雷锋在学校食堂吃饭,雷锋表示:“我从部队来之前,部队首长要求我不能给地方增添一点点儿的麻烦和负担,你们的盛情我们领了,但我必须马上赶路归队。”见雷锋执意要走,李副校长只好请示陪同雷锋来的沈阳军区政治部一位干事,经批准后,雷锋才同意留下吃晚饭,但表示:“那就跟同学们一起吃吧,吃一样的饭菜,绝不搞特殊化。”吃完饭,雷锋交给学校一斤粮票和五角钱,李副校长不肯收,雷锋说:“这是纪律!”
传承实践
60多年来,历届沈阳市委、市政府都把开展践行雷锋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活动列为重要内容。“雷锋”早被镌刻进了城市的肌体,成为沈阳平凡英雄、城市英雄的引领者。一些高校、中小学用雷锋精神治校育人已是文化特色,如沈阳建筑大学有著名的“雷锋庭院”,沈阳市38中、同泽高中等被命名为“雷锋学校”,全国首家社区雷锋学校在沈阳。甚至,沈阳市和平区还有一条“雷锋小巷”。越来越多的“雷锋”从各行各业不断地涌现出来,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河。在沈阳,雷锋精神具有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与凝聚力。随着时代的变迁,践行雷锋精神已变成沈阳最广泛的文化自觉行动。
(沈阳日报记者 周贤忠)
铁岭雷锋纪念馆 铁岭日报记者 江鸿 摄
辽宁省铁岭市
馆藏实物
雷锋送给驻地老乡的石膏彩绘鸽子,展出于铁岭雷锋纪念馆。
铁岭日报记者 江鸿 摄
雷锋故事
1962年2月26日,雷锋随部队进驻辽宁省铁岭县横道河子人民公社下石碑山村。当时部队的伙房设在附近红带子沟村千年古树下的一座四合院中。刚到下石碑山村的雷锋去红带子沟部队伙房送给养。伙房房东常庆仕看见雷锋在灶坑前烤袜子,两个人攀谈起来,雷锋的袜子补了一层又一层,常庆仕觉得雷锋特别朴实好接近,一来二去,年纪相仿的两人成了好朋友。后来,雷锋去外地出差,购买了一对石膏彩绘鸽子送给常庆仕作为纪念。常庆仕当时将这对石膏彩绘鸽子放置在门房房檐处,后来刮大风,其中一只损坏了。常庆仕将另一只完好的鸽子取下珍藏起来。
2016年,铁岭县文旅局局长王德礼在调研工作时遇到了常庆仕老人。老人委托王德礼将石膏彩绘鸽子交给铁岭雷锋纪念馆。
传承实践
雷锋生命中最后的170天在铁岭度过。在这170天,雷锋不仅留下了39篇日记,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信条,把多帮群众做点好事当成人生最大幸福的闪光思想留在了辽北大地。雷锋精神早已在铁岭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这里,志愿者服务队已发展到1700余支,志愿者41万名。无数“一滴水”汇聚成向上向善向爱的大海;在这里,干部群众怀着永远感党恩的政治情怀、听党话的政治定力和跟党走的政治自觉,不断擦亮忠诚的政治本色,永做雷锋精神的坚定传承者、忠实践行者;在这里,雷锋不只是一个名字,更是中华美德的文化标识、人民群众的道德楷模、志愿者们的共同称号。(铁岭日报记者 江鸿)
辽宁省营口市
馆藏实物
沈阳部队纪念雷锋牺牲一周年大会入场证,展出于营口市雷锋文化博物馆。
营口日报供图
雷锋故事
1963年8月15日,沈阳部队纪念雷锋牺牲一周年大会在营口市隆重召开。这张长12.5厘米,宽9厘米的粉色纸片,是此次大会的入场证。此次大会是营口市学雷锋活动的高光时刻,也是全国学雷锋活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同日,雷锋生前部队历时一个半月筹建的全国第一个雷锋纪念馆在营口驻地对外开放。
这张入场证的持有者,是当时沈阳军区工兵第七团战士代表赵明才。他对该证极为珍视,之后的军旅生涯中,赵明才一直带在身边珍藏,保存极为完好。营口市雷锋文化博物馆馆长段速敏得知后,千方百计与远在南京的赵明才取得联系,多次表达了该展品对营口市雷锋文化博物馆的重要意义和将其作为馆藏的强烈愿望、迫切心情。2020年12月18日,在段速敏的盛情邀请下,赵明才专程赶赴营口,将之捐赠给了营口市雷锋文化博物馆,是该馆3700余件雷锋文化红色展品中的重要实物,目前全国只此一件。
传承实践
营口市是拥有雷锋战友最多的城市,多年来成立了包括20余名雷锋生前战友在内的雷锋精神促进会和宣讲团。营口市相继命名“雷锋号”公交车、“雷锋号”出租车,先后成立了雷锋小学、雷锋中学、营口银行雷锋支行、雷锋小区、雷锋号志愿服务队等,出版了《雷锋在营口》《雷锋在营口的故事》等书籍,多次将雷锋故事改编成广播剧、评书、微电影等。2004年3月5日,一尊高6米的雷锋塑像矗立在营口火车站广场,该广场后更名为雷锋文化广场,成为营口市开展学雷锋活动的聚集地。营口市先后三次举行全国性雷锋论坛,引领学雷锋活动沿着正确方向走向深入。2018年9月,营口市把“雷锋文化”转化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城市道德生态。2019年3月5日,营口市雷锋文化博物馆对外开放。
(营口日报记者 孙文茹)
长沙晚报 抚顺日报 沈阳日报 鞍山日报 辽阳日报 营口日报 铁岭日报联合出品
统筹 岳冠文 聂映荣 郝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