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赵碧文,男,1969年8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上坝乡双河村兴朝片区支部书记。
柏杨坪组是双河村最边缘的村民小组,地势陡峭,村民每次出入需花4小时穿越狭窄险峻的崎岖小路。1994年,时任村民组长的赵碧文决心带领村民修路,他先后三次组织村民修路,20年坚持“凿崖”谋“新路”,2015年1月举行通车典礼。路通后,赵碧文又带头种植勾藤,并四处奔走,多方动员,鼓励村民或发展产业,或进城创业,谋求好路、新路。在赵碧文的带动下,全村光牛、兔、蛇等养殖大户就有十多家。如今,柏杨坪越来越多村民返乡创业,他们开上了汽车,住上了新房子,生活日渐向好。
道真县上坝乡双河村柏杨坪,坐落在距道真县城7公里的一个山顶上,海拔1000余米,地势陡峭,70多户人家在此居住。村民要到上坝土家族乡政府,需翻山越岭近4小时;从另一条路到县城也需徒步2小时,且只有半年可通行。“凉天沟加梁梯湾,村民进城要一天;吃饭多靠返销粮,养只母鸡当银行。”在当地流传的这句顺口溜,贴切地描绘了柏杨坪的闭塞与贫穷。
“修这条路,花了20多年时间,先后3次投工投劳。”
“那种艰辛,我终生难忘。”
站在梁梯湾坳口向下俯望,凉天沟谷里乱石狰狞,一条硬化公路挂在崖壁间,蜿蜒而下;举目远眺,道真县城的高楼隐约可见。50岁的赵碧文没有太多的话,说起担任村民组长近30年的感受,辛酸中更透着刚毅与坚强。
修一条公路,让柏杨坪走出大山!是赵碧文自当上组长就立下的誓言。如今,他做到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退伍回乡的赵碧文当选村民组长,那时起,修一条通往外界的路就埋进他心底。
穿越凉天沟,昔日的艰难在赵碧文记忆里十分清晰。
村民王国选之妻被落石重伤,张国志之子掉进水潭险些丧命;建材背进来成本翻4倍……1994年,赵碧文把修路的想法拿到群众会上。村民质疑:怎么修?钱哪里来?为此,他从山顶到沟底,不知爬了多少回。白天,实地查看;晚上,走家串户;开会,做通群众工作成了赵碧文修路的“第一道坎”。
“宣传动员搞了三个月才说通。”赵碧文说,第一次筹集资金,包括周边部分村民组在内,共900多人背鸡鸭蛋、苞谷籽去卖,凑足每人36元,用于购买炸材。
“哪里是在修路,简直是在‘啃’啊!”村民们感言。
由于没有项目支撑,仅靠村民的集资,远远不够,村民们锄挖手抠,刨开了一段700多米长的断头路后无奈停了下来,但赵碧文没有气馁,他相信只要心中有信念,等大家生活好起来了,再来继续完成这未能完成的事业。
转眼十年,2004年新春,赵碧文旧事重提,30多位村民代表举手赞成,大家投工投劳,再向那壁悬崖宣战。
打工的留下来了。村民们再次扛起钢钎、抡起铁锤,苦干一个多月,把悬崖从山顶凿下100余米,形成了500米长3米多宽的平台。
于是,柏杨坪有了两段前不接头、后不接尾的断头路。村民们依旧穿越凉天沟下山,但总算看到了一点希望。
“那个时候,资金不足、难度太大,修一段得一段。”赵碧文说。
又是十年,2014年,脱贫攻坚战役打响,赵碧文决心拿下凉天沟,他再任“总指挥”。群众会上,村民一致决定:集资,每户5000元;投劳,一户一人;占地,内部调整。那一天,赵碧文收到40户村民20万元筹资款。同年,上坝乡政府争取一事一议项目资金18万元,以奖代补白杨坪用于公路建设。
历时3个月,长4公里宽5米的公路全线贯通,2015年1月5日,柏杨坪隆重举行通车典礼,全村沸腾。那天,村民家中没留一人,全部走上“新路”,凑足“份子”,杀猪宰羊庆贺。
路修通了,赵碧文没有满足。他带头种植勾藤,鼓励村民或发展产业,或进城创业,谋求好路、新路。三十年来,赵碧文放弃无数次外出打工的念头,默默奋斗,把青春和热血抛洒在家乡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带来了一个边远落后山区农村的新变化。
谈及今后,赵碧文语气坚定:“不服输,不愿低头;柏杨坪不小康,我就不退休。”
来源:贵州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