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眼见几个红灯笼高高挂起,木板搭起简陋的舞台,舞台上铺着大红布,台上的演员掐指起势。锣鼓一响,刚收拾好碗筷的村民闻声而来,聚集一堂。这是庐山市乡村里常见的景象,几曲悠扬古韵,一解农忙带来的疲乏。只见台上人姿态灵活,念白古朴夸张、膛音洪亮,他就是西河戏代表性传承人程家训。
年少初学艺
西河戏又称星子西河戏、“弹腔戏”,因有西河水流经星子,故定名为西河戏。它源于清乾隆年间,经嘉庆年间诸腔合流,影响甚广,被先辈们在鄱阳湖域一带传承至今,在浓郁的戏曲艺术氛围下,这里生长的孩子都能哼唱上几句。
1941年,程家训出生在庐山市星子镇幸福村,在这个小村庄,西河戏已经传承了五代人。程家训自幼就非常喜爱戏曲,哪里有戏锣鼓声哪里就有他的小身影,台上锣鼓喧天,余音绕梁,台下听词记音,察情观态。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之下,程家训的唱戏天赋也开始逐渐展现出来,第一次上台是因为机缘巧合,演出时打大锣的师傅临时因为家中有事未到,年仅13岁的程家训主动向西河戏第五代传人程世柳师傅请缨,程师傅半信半疑:“你可以吗?”程家训小脸一脸严肃,郑重的点了点头答道:“嗯!我可以。”程师傅将信将疑的将鼓槌递给了他,这一试,果然合点。程师傅喜出望外,对这个孩子甚是喜欢,当场便收他为徒。从此,程家训踏上了学艺之路。
苦练技艺名远扬
“这徒儿真是块唱戏的好料啊!”程家训第一次上台表演西河戏就赢得观众满堂喝彩,他的师父程世柳不禁感慨道。很多老演员提起他也止不住地称赞:“我们唱了几十年,比他差远了,这小子老天爷赏饭吃,演什么像什么。”天赋异禀是运气,后天的刻苦钻研也是必备因素,程家训苦练技艺,白天农耕,夜里就换上戏服,日夜不断,痴迷其中,甚至将稳定的农乡技站工作也辞去,只为了一心钻研西河戏。努力与回报是成正比的,彼时技艺不凡的程家训经常登台演出,雄姿英发的扮相和台风吸引了李玉春的目光,他们迅速相爱并结为夫妻,在后续的演艺生涯中李玉春给予他无限的理解与支持。对于程家训来说,戏曲与人生已然相融,西河戏不仅让他与发妻结缘,也成就了他个人。因为精湛的演技与扎实的基础,程家训一时名声大振,频繁受邀参与省、市、县组织的文化活动。2018年5月,程家训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功成身退为人梯
西河戏虽然在农村有忠实的群众,但是在八十、九十年代经济改革后,面对多种文化潮流冲击,这种方言晦涩的戏曲因为无法大范围流行,逐渐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程家训看到现实状况选择离开舞台淡出观众视线转向“幕后”工作,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整理改编戏目和培养新人上。五十多年来,他整理改编的戏目达到上百本,收徒逾百人,其中4人入选九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西河戏注入新的生命力,让西河戏文化渊源流长。
2020年2月3日,江西省庐山市上演了一场新编西河戏《众志成城抗病毒》助力抗疫,不仅为恐慌中的群众加油鼓气,也让人感受到传统戏曲的深厚魅力。这正印证了程家训的那句话,“作为西河戏传承人,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把祖先留给我们的这项文化遗产保留和传承好!”
来源:江西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