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雷锋网
讲解预约

雷锋精神汇融革命传统进教材的逻辑与路径——《中国德育》2022年第八期

2022-05-09 16:09:52  来源:《中国德育》杂志  作者:  字体: 【小】 【中】 【 大】

刘丰华 长沙市高新区雷锋新城实验小学校长

翟元斌 雷锋杂志社雷锋文化研究院秘书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要求对中小学生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在革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革命传统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已是国家的大政方针,革命传统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成为大势所趋。但这“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有若干教学方面的问题需要思考研究,包括教学内容的汇融、课程安排和教材编撰的逻辑、教学途径和方法。只有明确了这些,工作才有方向,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满意的效果。

一、雷锋精神汇融革命传统进教材的根据与可能

革命传统是指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中培育和形成的革命精神、崇高品格、优良作风的升华和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革命传统有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和历史积淀,革命传统进教材呈现如下特征。

其一,内容系统全面。按照教育部安排,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有七个方面的内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革命斗争精神、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传统。涵盖自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革命传统,反映革命传统形成、发展的连续性、延展性、时代性。

其二,理论化程度高,相对抽象。七个方面对革命传统进行了抽象概括,高度理论化,表述凝练,便于记忆。不过,对学生理解带来了难度。

其三,汇融度高。依据学科内容体系和独特育人功能,把反映革命传统重要人物事迹、重大事件、伟大成就、重要论述作品、节日纪念日、故居遗址遗物、馆藏文物等适宜内容纳入课程教材。

革命传统自身的属性特征给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在限定的教学时数内将厚重而抽象的内容讲得生动明白,入心入脑,是一道考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雷锋一系列重要指示,提供解开这道方程式的钥匙。总书记强调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要性,指出“学校是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要依托,青少年是学习雷锋精神的重要群体。要把学雷锋活动与加强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让学雷锋活动在广大青少年中蔚然成风”。总书记还两次在不同场合指出,“雷锋精神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雷锋精神汇融革命传统教育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一) 从雷锋精神的属性和内涵来看,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之一,其精神内涵与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完全契合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通过雷锋言行事迹表现出来的,以雷锋的先进思想、高尚品德和崇高追求为基本内涵的一种伟大精神。201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中,将雷锋精神内涵概括为五个方面: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雷锋精神五个方面的内涵与革命传统七个方面的内容完全契合、无缝对接。雷锋是革命传统人格化的生动体现。革命传统作为一种抽象概念,是依托于我们党的重大事件和先进人物而存在、而显现的。雷锋作为革命与建设岁月的先进代表人物,他的新旧社会两重天的经历,他的生命有限、为人民服务无限的先进事迹,让革命传统更加有血有肉。雷锋身上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革命传统的真实写照。

(二) 从学雷锋活动的历史经验来看,学雷锋活动实质上是一场成功的全民性革命传统教育,赓续红色文化血脉,培育一代又一代新人

毛泽东当年为雷锋题词时,曾与秘书林克谈到学雷锋要学雷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1963年10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关于学雷锋的首篇社论中指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是对干部和群众,特别是对青年干部和青年群众进行长期教育的口号,是培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时代新人的口号,是‘百年树人’的大计。”

在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雷锋题词精神指引下,全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雷锋活动,推动雷锋精神融入人们内心世界,转化为全社会群体意识。各行各业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雷锋式的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学雷锋活动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推动力,有效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

(三) 从雷锋成长道路来看,雷锋是在革命传统哺育与党的科学理论武装下成长起来的共产主义战士

雷锋出生于旧中国、成长在红旗下。新旧社会的巨大反差和鲜明对比,使雷锋对党、对社会主义有了天然的感恩之心。雷锋从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历史和祖国建设的火热实践、从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英烈的事迹中,汲取营养,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升华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深厚感情。雷锋认真钻研毛泽东思想,在深入系统地理论学习中,懂得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的深刻道理,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坚定了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信心信念。革命传统的教育熏陶、党的伟大理论指引,奠定了雷锋精神的鲜明基调,勾画了雷锋精神的亮丽图谱。

从以上三个维度分析雷锋精神与革命传统的关系,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的认识。一是革命传统的理论表现形态看似抽象,其内容却是具体的。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实践和这一实践中培育起的雷锋等英模人物事迹,是革命传统的源泉,革命传统依托于他们而存在。二是雷锋精神汇融革命传统进教材、进课堂,借助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和体验式的活动,通过雷锋的温度,感知革命传统的温度,会更好地理解、接受和认同革命传统的理性结论。

持续半个多世纪之久的学雷锋活动,极有说服力地证明了革命传统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的至关重要性,不仅为革命传统进教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而且也增强了我们完成历史使命的自信与自觉。

二、雷锋精神汇融革命传统进教材要树立“大教材”概念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谈道:“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这一思想应该成为革命传统进教材的重要遵循。

在学校这种社会机构产生之前,教育与社会生活是融为一体的,所谓“课程”“教材”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自然物、人造工具、交流语言及符号、在群体中应有的行为方式等);学校产生之后,人们从纷繁的事物中进行选择,特别将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学习的内容,如文字、未知世界探究及社会治理问题的高级学问纳入学校内学习,而学校也变成针对特定阶层人的教学。当下,思考革命传统进教材内容的诠释和呈现载体需要随社会条件的转变而转变。

借鉴学雷锋活动的历史经验,雷锋精神汇融革命传统进教材有两个推论。第一,要立足本土,充分发掘利用本土雷锋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实行必要统一下的“百花齐放”。必要的统一,即统一革命传统七个方面的内容,统一对革命传统的规范定义。第二,在倡导终身教育、打破正规教育与其他教育形态的壁垒以及新媒体技术盛行的时代背景下,革命传统进教材一方面要精编革命传统教与学的要点,将内容转化成文本加图片的形式,由教师指导、监督学生学习。另一方面由学校负责选择优秀的社会事物和生活本身、文化设施、特定文化传人等,组织安排学生走出校园,互动体验,然后回到学校交流自己的理解、比较和思考。两个方面结合,建构基本概念认知、情感培育养成及行为方式践行于一体的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

雷锋精神汇融革命传统进教材的“大教材”包括三个方面。

(一) 文本+资源的“红色经典资源包”

相对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而言,正规学校教育是有计划的。因此,遵循正规教育教学模式,革命传统进教材确保学习时间外,力求内容系统化。师生要有一样的以文字+图片的形式编辑的书本,方便师生在学校内按照同口径同标准认知革命传统。

由于革命传统形成历史久远、内容博大精深,传统的课本式教材难以承载,因而应该采取“教学资源包”的形式,把最有代表性的雷锋文化资源,譬如雷锋故事、日记、照片,有关雷锋的文学艺术作品,当代雷锋等先进人物事迹、雷锋文化景观等打包,引导学生一键打开新世界,关注、探索周遭生活环境中各种形态的雷锋文化,感知雷锋文化的壮美,激发参与建构雷锋文化的情感。

(二) 形象凝重的纪念场馆与景观

国内各类雷锋纪念场馆是学校外的教材。革命传统教育除了具有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的传递性特征,亲历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有些教学内容无法编码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口口相授的教学方式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譬如“艰苦奋斗”“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不是理解或背诵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就能够继承或学到的。在雷锋纪念馆“实物语言”环境氛围里,学生目睹再现的英模事迹、场景和遗物,站在英模陵墓塑像前仿佛感觉到雷锋的心跳,会深切体验感知其中的“魂”。雷锋纪念场馆作为正式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教育效果是学校内的教学无法代替的。

(三) 互动体验式的校园内外活动

对中小学生而言,萦绕他们的“雷锋文化环境”就起着“教材”的作用。把雷锋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优秀校园文化品牌,渗透到学校文化环境建设。2012年3月,教育部统一部署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学雷锋“六个一”活动是非常成功的案例。活动充分调动发挥中小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读一本书、讲一个故事了解雷锋事迹,通过开一次班会、写一篇心得感受雷锋精神,通过做一件好事、参加一次志愿服务开展学雷锋实践。

革命传统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也不是纯粹的理论知识,而是一些存在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互动体验式的校园内外活动,不限于书本内容,更多地强调利用各种宝贵的雷锋文化资源,开展体验性强、具有仪式感的现场教学、实践教学,使学生由“置身事外”转为“置身事内”,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方式往往能够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

三、雷锋精神汇融革命传统进教材的教学方法涵盖一切达成预定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方式

在教育学中,“教学”的概念既不等同于课堂教学,也不限于讲授法、读书法,它涵盖了一切支持学习者达成预定学习目标的途径和行动方式。应在养成的大目标下,研究、创造适合当代条件的教学方法。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的全国雷锋学校创建,所积累的丰厚成果,为雷锋精神汇融革命传统进教材提供了经验借鉴。

(一) 雷锋经典诵读故事化

雷锋精神汇融革命传统进教材,诵读经典是首要的。譬如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雷锋题词、雷锋精神的五个内涵、雷锋日记等等。由于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是半个世纪多学雷锋活动历史积累的财富,从诵读经典领略其精髓必不可少。要在“读”上做文章,正读、熟读、悟读、诵读,起初不必完全读懂、学懂,重在形成语感,然后慢慢“反刍”而吸取经典营养,特别要摸索怎样读才能“领略精髓”的有效方法。白山市雷锋小学、河南邓州林扒中学、平顶山雷锋小学等许多学校,根据红色文化经典要点编成若干个故事。借助故事化的叙事方式,由点到面来展开红色经典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从而推导出红色经典的主要内容,消除了学生对红色经典的枯燥感、距离感、陌生感,在生动的故事中感受红色经典的魅力,领略红色经典的精髓,产生内心的认同。

(二)“雷锋教室”沉浸式体验

长沙市雷锋学校是雷锋就读过的学校,至今完好保留雷锋当年读书时的教室和桌椅。长沙高新区雷锋第二小学利用优势资源,组织学生定期到这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坐在古朴的教室里,抚摸雷锋用过的课桌,聆听雷锋当年的同学讲述雷锋小时候的故事,仿佛回到久远的过去,感受雷锋的气息,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革命传统的熏陶,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雷锋朋友圈”增益效应

“雷锋朋友圈”是雷锋家乡湖南创造的一个新名词,包括雷锋的同学群、老乡群、战友群等等。在雷锋精神汇融革命传统进教材中,“雷锋朋友圈”是校外辅导员的优选。我国的辅导制在1949年10月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时确立,是我们党实现对少先队组织领导的一种方式。雷锋生前在抚顺两个小学担任校外辅导员。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继承发扬了这一传统,在全国300多所学校担任校外辅导员,为立德树人加薪添柴。

河南新蔡县人武部政委毛立功系原雷锋团政治处主任,他担任新蔡思源实验学校校外辅导员,工作之余投入大量精力为全校师生作学雷锋主题报告传真经,帮助学校创建了雷锋精神主题馆、雷锋学习园地、雷锋校园广播站、雷锋文化长廊等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学校获得“国防教育示范校”等荣誉。

(四)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小豆讲堂”

学生是革命传统教育和发展的内因,一切努力和措施必须通过他们的认知消化和具体实践来完成。北京市西城区实验小学在以往开设“大家讲堂”的基础上,开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小豆讲堂”,从选题到内容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决定,利用线上平台展示他们的丰富才学等。在建党百年之际,“小豆讲堂”推出“小豆七巧讲党史庆七一”系列,小豆们把班会学习的党史内容用七巧板贴画展示出来,有“红船”“雪山”“开国大典”等等,小豆们用自己的理解,动手去呈现作品,展示着新时代少年爱党爱国情怀和强国有我的理想抱负。这个讲堂一经上线,就引起校内外赞誉。

(五) 由显性潜入隐性的认知进阶

文化冰山理论提示了文化的构成要素及显性与隐性成分。文化显性成分容易被感知,更为重要的基础部分则不易被察觉。雷锋精神汇融革命传统进教材,不止步于学生记住显性定义成分,更注重引导他们从显性中抽象出隐性成分并感同身受,通过深思产生跨越时空的同理心,变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中的一部分。

抚顺雷锋小学、石家庄雷锋小学常年开展“五四三二一”学雷锋活动。这些带有显性文化特征的活动,以其直观感性、富有仪式感的特点深受学生喜爱。在此基础上学校开设雷锋精神辅导课,请雷锋战友等与雷锋曾亲密接触的人给学生讲雷锋故事,通过强调态度和立场,融入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和判断,引向仪式感活动背后的价值意义和精神内涵,并激发认同感。

经由看得见的东西去探寻和推测看不见的东西,是一种有价值的教学方法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意义阐释、比较,从先辈经历中寻找“为什么他们选择那样的生活与创造”这一问题的答案,通过交流各自的理解,不断从显性文化走进背后的隐性文化。


回顶部
版权所有:中国雷锋网 邮编:410217
地址:长沙市雷锋街道正兴路42号 电话:0731-88107959 微信号:hnleifeng
参观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 (16:30游客停止进馆) 闭馆时间:周一(国家法定假日除外) ICP备案:湘B1.B2-20070067-10
(C)2012.3 chinaleifeng.com,leifeng.red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