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百年征程 初心永恒——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展”上,“时代楷模”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代表在讲解。 记者 陈俨 摄
“这是我们第一代劳模李惠娟。那时候不像现在到处都是广播,所以她就在候车室用打快板的方式,宣传出行安全、帮扶重点旅客……”10月20日下午,“百年征程 初心永恒——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展”的展厅,南京火车站“158”雷锋服务站客运值班员、党支部书记黄吉莉指着展墙上的一张合影说。
“158”雷锋服务站是南京火车站学雷锋先进集体。展览上的这张照片,拍摄于2015年。那一年,他们获得了中央宣传部授予的“时代楷模”称号,戴着奖章留下这张纪念照。照片中一共有6个人,从右边数第3位,就是李惠娟。1968年南京站建站之初,她带头成立的学雷锋小组就是“158”雷锋服务站最早的雏形。
站在李惠娟左边的,是第二代领头人孙燕光。1986年,母婴候车室客运员孙燕光开始用平板车帮因年迈、残障行走不便的旅客拉行李。这辆平板车被旅客们亲切地称为“雷锋车”。
昨天的展览现场,一共来了6位“158”,其中4位都是照片中的当事人。59岁的施凤英作为第三代领头人,本该在9年前退休。但她退而不休,直到2016年12月底才正式离开岗位。如今只要有空,她还是会跑去站台帮帮忙。
奇怪的是,自称“笨嘴笨舌”的施凤英和旅客却总是相谈甚欢。上世纪80年代,她来到南京站工作,第一个岗位是车上的软席服务员,“那个年代,坐得起软席的旅客比较少”。工作10年后,她被调岗到专门为老、弱、病、残、幼、孕服务的“158”。工作条件和服务人群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施凤英反而更有幸福感,“能帮助到别人的这份成就感,是无法比拟的快乐”。
世纪之交,铁路经历了几次大提速,南京站建成了专为困难旅客服务的“158”候车室,那辆木质平板车也变成了刻有雷锋头像、实用而又精美的“雷锋车”,学雷锋的群体也愈加壮大。
“最初,旅客买了车票要上门来预约服务,而现在我们的预约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打一个电话或者发一条信息就能享受定制服务……”照片中,个子最高、甜甜微笑的就是第四代领头人黄吉莉。“我2012年到‘158’的时候,每天服务的轮椅数量只有六七批次。现在,年轻人带着长辈出游多了,很多残疾人也兴致勃勃地结伴出行。”黄吉莉说,现在每天服务的轮椅数大概在二三十批次。
进入高铁时代,一批80后、90后客运员成为弘扬雷锋精神的中坚力量。
1993年出生的赵亚兰3年前刚刚加入“158”,所以并不在这张照片里。南京站每天接发旅客列车300多列,乘降16万人次。腿痛、腰酸,分七八次才能吃完的盒饭,每天高达三四万的步数都是常态,但是看到师父和身边同事们无怨无悔的坚持,青春飞扬的赵亚兰也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作为“158”新星中的一员,1987年出生的客运员马晶曾在火车站厕所帮助了即将分娩的二胎妈妈,最后家人给顺利出生的孩子起名“任宁福”。
为发生意外、囊中空空的伤残老人买票、买食品;与身患绝症、有轻生念头的姑娘交朋友;抱着满身污垢的残疾乞丐上楼梯;放弃休息送安徽山村的失散女童回家,只身走了十几里地的羊肠小道……53年来,“158”帮助的旅客不计其数。据南京站有关人士介绍,以前,在南京站出租车候车区域,少数出租车司机见到残障人士或生病旅客打车总想拒载,既怕弄污座位,又怕发生意外。但是看到“158”抬着轮椅上的旅客,上下电梯跑500多米,累得脸涨通红,气喘吁吁,的哥深受感动。后来只要“158”推着轮椅送旅客过来,便跑过去帮上一把。“158”以自身的魅力感召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学雷锋的队伍。(来源:中国江苏网 记者 陈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