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停留在22岁,面带笑容的雷锋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记忆。历经半个多世纪,这份记忆从未模糊,而且愈加清晰。清晰的原因在于,纵使社会思潮纷纭激荡,都丝毫影响不了雷锋精神所具有的穿越时空的永恒力量。清晰的原因还在于,“雷锋”不是一段尘封的往事,而是正在当下时刻演绎着的鲜活故事;“雷锋”不是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符号,而成为无数个好人共同的名字。今天,我们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格外珍视雷锋精神这一宝贵精神财富,不断续写新时代雷锋故事,不断释放精神变物质的巨大力量。
汇聚信念的力量。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雷锋的信念是什么?归根结底一句话:“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人生短暂,但求灿烂。雷锋的信念启示我们,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为人民群众过得更美好、为社会变得更美好的奋斗中,才能让生命长度延长、生命意义延展、人生价值倍增。今天,我们学习雷锋,首先就要学他信念如炬,用信念之力推进伟大事业。党员干部尤其要带头做坚定理想信念的标杆,像雷锋那样自觉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将个人抱负与党和人民事业有机统一起来,引领全社会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厚植大爱的情怀。大爱是雷锋精神的鲜明标识。当代作家有诗云:“雷锋精神代代传,常思常学常新鲜。悲悯情怀凌云志,爱到深处自无言。”雷锋做好事不单纯是天性使然,更多则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工作,培养和升华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对党和人民无私大爱、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伟大觉悟和品格。之所以称为“大爱”,就因为雷锋精神是人类先进的价值观,展示了人性最美好的价值追求,因而突破了国界,具有世界意义,得到世人普遍认同。情怀是一种深沉而持久的力量,一个有情怀的人,往往能够一以贯之、坚持到底。今天,我们学习雷锋,就要努力做到既有本领,又有情怀,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情怀传递善的力量,为实现伟大梦想努力奋斗,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传承忘我的精神。3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黄大发,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扎根脱贫一线、鞠躬尽瘁的黄诗燕……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这些杰出代表,无不是雷锋式忘我精神的化身。忘我,在有些人看来未免“太傻”,甚至认为不可能。有我必有私,如何忘我、何以无私?其实,这是一种混淆。人固有我,但有我不等于唯我。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人,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却终其一生也不可能触摸到幸福的真谛。今天,我们学习雷锋,既要做到责任担当有我,又要做到利益得失忘我,忘小我私利而为大我公利,从而脱离低级趣味,在有益于社会和人民中实现自身价值。
激荡进取的锐气。雷锋,原名雷正兴,曾改名为“雷峰”,激励自己奋发努力、攀登高峰,后改名为“雷锋”,寓意冲锋在前。名如其人,改名之间,便可看出雷锋进取的锐气不可阻挡。实际上,从红船精神到抗疫精神,从抗战精神到抗美援朝精神,从长征精神到脱贫攻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里,始终贯穿着一股子锐意进取的劲头。精神状态往往决定人生姿态、事业成败。是暮气沉沉还是朝气蓬勃,是精神早衰还是斗志昂扬,相信每个人都会作出正确的选择。今天,我们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永不满足、永不懈怠,“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敢闯敢干、一往无前。
学习雷锋,弘扬雷锋精神,还应将其置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加以全面完整地把握,将学习雷锋与学习党史结合起来,从中感悟我们党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从中汲取丰厚滋养,进而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凝聚起再创人间奇迹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