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4分钟的英文网络演讲,让95后志愿者王琇琨和她的战疫故事登上了热搜榜。
4月15日,在由联合国秘书长青年特使办公室、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共同应对新冠病毒”网络研讨会上,这名来自武汉大学德语专业的研一女生,作为唯一一名中国青年代表,面向数万名全球青年,介绍了中国的抗疫经验和成果,分享了她与同伴们开展志愿服务、参与抗疫的故事。
王琇琨有着怎样的战疫经历,为何会被联合国选中发言?这一切要从3个多月前说起……
战疫:为一线医务人员子女搭建线上家教平台
时间回溯到今年年初。和大部分同学一样,王琇琨在学期结束后就回到了老家。随着疫情暴发、武汉“封城”的消息传出,王琇琨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无法奔赴一线的她,能为战疫做些什么?
很快,王琇琨主动加入武汉大学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在工作对接中,一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护士的话给了她启发:“如果我的孩子在家,也像武大的孩子一样让人放心就好了!”何不用线上教学的方式,将武汉大学在各地的志愿者召集起来,为医护人员子女提供关爱?王琇琨思考。
2月9日,王琇琨与4名同学组成的核心团队发起了“与逆行者同行·为奉献者奉献”志愿服务一线医务人员子女关爱行动,面向全校招募志愿者团队,为医护人员子女提供在线家教和心理辅导服务。
招募通知发出后,仅48小时,3个500人QQ群就报名满员。在整理出两万多条志愿者信息和1730条医护家庭需求信息后,王琇琨和同学迅速开始手动匹配,力求实现孩子需求与志愿者条件的精准对接。经过一晚上的努力,第一批100多个家庭成功对接。2月15日,首批志愿者开始线上授课。
在王琇琨及核心团队的努力下,他们将服务的家庭范围从最初的武汉大学附属医院,逐渐扩大到全市各医院及援鄂医疗队。目前,已有1378名武汉大学志愿者为641名一线医务人员子女提供“多对一”的在线辅导。
志愿服务期间,王琇琨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尽管疲惫,但活动中收到的反馈让她感到温暖。王琇琨告诉记者,活动中,他们收到过小朋友画的画、录的祝福视频,还收到了医务人员发来的防护建议,还有一些家长送来了感谢信。
“只要有需要,志愿服务就会继续下去。”王琇琨表示,等疫情结束后,她要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带着孩子们手拉手逛武大。同时,她也希望能将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让更多人得到帮助。
发声: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国战疫正能量
谈到被选中参加研讨会,王琇琨觉得自己很幸运,也很感激。
4月8日,联合国秘书长青年特使办公室提出邀请一名中国青年代表参加网络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青少年在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问题。接到学校通知的王琇琨,提交了自己的简历。
4月9日上午,王琇琨通过视频,用英文与联合国秘书长青年特使办公室工作人员分享了她在战疫期间的志愿服务工作。当天下午,王琇琨便被确定为上场的中国青年代表。
接下来的6天,王琇琨一直在为演讲做准备。4分钟的英文发言稿,她与老师反复斟酌,前后修改了11次,背诵了上百遍。
4月15日当天,在联合国秘书长青年问题特使贾亚特玛的推介下,王琇琨第一个发言。她用两个关键词来总结中国战疫的经验,一个是“信心”,一个是“合作”。
“信心”一词是王琇琨感触颇深的一点。疫情初期,王琇琨发现自己和不少人一样,被焦虑、担心的情绪包围。但当她从新闻中看到,许多志愿者通过提供物资、募集资金、做社区服务来抗击疫情,她意识到自己可以加入他们。通过两个多月的线上家教志愿服务,她深刻体会到信心的珍贵:“只有首先坚定了战胜疫情的信心,才能不自怨自艾、无所作为,才能去改变现状。”
关于“合作”,王琇琨在演讲中这样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与人的团结和国与国的合作,就像我们现在所做的一样,是抗击疫情的关键。”王琇琨说,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她看到中国对其他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包括输送医疗物资、医疗队,甚至是援建医院等,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了大国风采。“本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疫情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它是整个世界所有人类共同面对的困难,只有大家都站在一起才能共同战胜它。”
“和那些真正在一线战疫的青年相比,我所做的工作微不足道。”对于自己受到的关注和报道,王琇琨坦言感到惭愧。但她也表示,如果这些报道能让更多青年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承担起身上的责任,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谈到未来,王琇琨充满憧憬:“希望能够借助自己的外语优势,在更大的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青年的话语,把中国的正能量更好地传递出去,让世界上更多国家看到真正的中国。”
(记者 唐芊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