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快乐带给乡亲们
—— 一位农村电影放映员的故事
10月12日下午5时许,江华瑶族自治县涔天河镇阳华庙村,几个在晒谷场玩游戏的孩子看见邹景贵驾着三轮车驶来,立即手舞足蹈围上去。“放电影咯!放电影咯!”孩子们兴奋喊叫。
邹景贵把车停好,麻利地把十几公斤重的设备卸下,又灵活地爬上梯子,一手扯着银幕,一手拿着铁锤,嘴里还咬着系银幕的麻绳,不一会儿就把银幕挂到墙上。布置好一切,他掏出智能手机拍照、录像,上传工作群和朋友圈,一气呵成。
晚上11时,人群散去,乡村静谧,邹景贵独自收拾好东西返家。
今年69岁的邹景贵,担任乡村电影放映员已43年。与他同时期的放映员,都已退休。有人调侃他,这么老的老头还放电影呐?邹景贵笑道:“我可不是老头,我还干得动。”
1976年,从部队退役的邹景贵被选为公社电影放映员。“那时看电影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我感到天大的好事落到自己头上。直到现在,我仍然为从事这份工作感到自豪。”邹景贵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看露天电影是农村非常重要的娱乐活动,电影放映员进村宛如明星登场,老远就有人出来迎接。邹景贵回忆,他曾应村民要求,一个晚上放过7场。从夜幕降临到天光乍亮,没有一个观众离场。
当时影片少,邹景贵拿到新片《少林寺弟子》的胶片,按规定要在3天后归还。为了让更多村民看到新电影,他3天跑7个村,放了13场。有一天凌晨2时,他到达离家最远的泥井村,电影放完后,他谢绝村民留宿邀请,找两张课桌拼成床,用银幕当被,倒头大睡,天一亮继续赶路。
“现在看露天电影的人很少了,年轻人都有手机、电脑,女同志更愿意去跳广场舞。”邹景贵感叹,这几年,一些“铁杆粉丝”也难坐到电影落幕。双石桥村的罗才淼今年90岁,43年里没有落下过一场电影,但身体条件已不允许他熬夜。每次他拍拍邹景贵的肩膀道别时,邹景贵心里又暖又酸。
尽管如此,邹景贵还想继续为涔天河镇17个村庄的村民放电影。他想,露天电影的光辉时代虽已不再,但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还需要电影文化的温暖与关怀。他也做好随时“谢幕”的准备,如果坚守一辈子的职业消失了,必定是所有人实现“看电影自由”了。
自26岁与电影结缘,邹景贵一共放映了13000多场电影。每次出门放映,他都会在下午5时前收拾好装备,6时布置好放映现场,从不逾时。这是一个退伍军人、老党员融入骨血的自律和严谨。
43年,激情澎湃的青年变成年近古稀的老者,曾经一到晚上就摸瞎的涔天河镇,如今村村都有了太阳能路灯。唯一不变的,是邹景贵真诚为村民服务的心。
(湖南日报 见习记者 黄柳英 通讯员 李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