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生命融入扶贫大地
——追记保靖县毛沟镇阳坪村第一书记龙俊
8月26日,龙俊去世的第29天。
清晨,村民的院坝和房屋,洁白如洗;池子里的大雁扇动着翅膀,在绿水间划出道道波纹;园子里的一个个猕猴桃,肥硕丰满,销往各地。
正午的阳光下,院坝里晾晒的玉米粒,灿灿地闪着光;分拣烟叶的村民,整理着的一摞摞黄金叶,格外亮眼;三五成群的黑猪,在山林间奔跑嬉戏。
入夜,零星的雨点,蛙声一片。
五彩的乡村,积淀着龙俊5年的光和热。每一处缝隙,每一处可看、可及,都残留着龙俊的脚步和气息,无声地诉说着他的故事。
扶贫成痴,老兵奔田野
龙俊,当过兵、扛过枪,在1982年复员到保靖县农业银行工作。农村网点撤并前,他先后在水田、比耳、葫芦等多个农村网点工作,担任过农金员、网点主任,三农业务熟,对农民有感情。
当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2015年,保靖县选派银行金融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驻村扶贫。当时支行人手紧,新入行员工一线实战经验少,尤其面对艰苦、复杂的驻村扶贫工作,有本领恐慌。
关键时刻,有着16年农村工作经验的退伍老兵龙俊,主动请缨奔向田野。
“事实上,我们在选第一任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时,还是颇费思量的。”时任农行保靖支行行长张晶回忆。
龙俊很优秀,但年纪偏大,身体又不太好。他,行吗?
龙俊拖着简单行囊,迎难而上。当年4月,54岁的他骑着摩托车穿越云山雾海,翻过九弯十盘,来到碗米坡镇美竹村,担任驻村扶贫队员。
三番五次请缨,扶贫成痴。2015年在碗米坡镇美竹村,2016、2017年在毛沟镇如景村,2018年起在毛沟镇阳坪村驻村扶贫。5年间,龙俊在保靖县2镇3村扶贫,3任驻村扶贫干部。3次出征,经他直接帮助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59户221人脱贫。
龙俊用业绩告诉大家,他行!
朴实无华,老兵爱农民
“媛媛,猕猴桃掉果啦,你要多到这看看啊!”龙俊“出事”的前一天,还在山下睡觉的彭媛,接到龙俊的电话。
“龙哥天天来,看园子比我自己还用心。”彭媛跟记者回忆,她常常接到龙哥电话:“园子积水了,要挖引水渠了。”“草长疯了,要记得除草。”
大学毕业后,彭媛外出务工创业。4年前,她返乡成立保靖县阳坪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目前,有196户入股,包括全村6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之前,彭媛想扩建一个猕猴桃育苗基地,把产业做大,苦于资金需求过大,一直无法实现。龙俊了解到情况后,说服行领导,仅仅用了15天,50万元农信担贷款就到了合作社的账上。
“今年春节,合作社第一次盈利分红4.8万元,虽然不多,大家好开心。”彭媛说,“今年是大收之年,以每亩3000元计算,收入应该超过100万元,可惜龙哥已经看不见了。”
现在,猕猴桃园里的果子已采摘完,合作社养殖的200只大雁、5000多只鸡、1000多只鹅,也在陆续销售。
阳坪村地处矿山周边,以前大多数劳动力靠矿山生活,又苦又累又脏不说,这几年矿山整治,生活更加少了依靠。龙俊和村支两委干部一起研究,决定在特色养殖和种植业上下功夫。他们对全村400余亩柑橘进行品改和低改,大力发展大雁、青蛙等特色养殖。
为鼓励养殖户彭廷成等人创业,龙俊找到农行做工作,帮他们申请了5万元的低息贷款。“龙叔入土后的第二天,这笔钱终于到了账,现在青蛙正是大长的时候,每天食料费要上千元,这笔钱刚好让我们的青蛙出田,真是帮了大忙啊!”彭廷成说。
白云山下的美竹村自然条件十分艰苦。当时,村里种植了300余亩烤烟,产值可达120万元,群众反映,由于电压不稳,影响了烟叶烘烤。龙俊认为这是大事,他力排众议,把小项目放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进行农网改造,保障了烟农当年的收入。
美竹村村支部书记田仁东介绍,高山缺水,村里这些灌溉、饮水工程等设施,也是老龙驻村时帮助发展的。之后,他又为村里选定了养殖高山黑猪项目,免费发放种猪给贫困户喂养。2016年,美竹村顺利实现了村出列。
一步一画,老兵埋热土
7月29日上午9时,时间定格。“我到驻村办交扶贫整改资料去了。”当天上午8时14分,龙俊给另一位驻村扶贫队员发微信,但在送完资料骑摩托车去扶贫村的途中,不幸遭遇交通事故。
他58岁的生命,刹那永恒。
“龙书记,怎么不让我替您去呀!”保靖县阳坪村80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杨昌珍听到这个消息后,眼泪流了满脸。
去年3月,龙俊赴毛沟镇阳坪村担任扶贫队员,今年3月改任驻村第一书记。至今,杨昌珍与龙俊相处了1年多时间。杨昌珍的儿子常年在外务工,龙俊每月都要来看她两三次,送米送油,照顾她的生活,彼此有了母子般的亲情。
沿着阳坪村硬化的“进户路”,记者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彭治坤家。彭治坤夫妇一家5口,老母、两个儿子,大儿子患有脑瘫,小儿子在县城读职校,生活困顿可想而知。龙俊主动把他家作为“亲帮亲”对象之一:当自来水入户设计员、“厕所改造”施工员,为其读职校的儿子申请每年2500元的“雨露资金”……
“他对我们,像亲人一样。”保靖县毛沟镇如景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吴水英说。
村里成了他的家,一年365天,他与真正的家人相聚的时间,不超过7天。
儿子龙小丹在长沙打工,老婆下岗后帮儿媳料理家务。年初,一家人劝他:快退休了,回城找个轻松活干干,算了。他说:“不行啊,脱贫攻坚到了决战时刻,越到最后,越要发扬‘钉钉子精神’。”
儿子拗不过他,就给他买了双耐克鞋,他却舍不得穿。今年五一节休假,他去长沙,第一次见到了出生刚3个月的孙女,临走时,抱着粉嫩的孙女,久久不愿放下。儿子又拿出鞋:“还是带去穿吧。”龙俊说:“等国庆节吧,我来长沙看孙女时再穿,美美地照个全家福。”可惜,全家福成了一家人永远的遗憾。
“他身上穿的衣服都是我以前的衣服。”看着父亲在村里拍的照片,龙小丹伤心地说。
“梦里梦到他,都是他笑眯眯地对我说,下乡回来了!他说他要休息一会儿,我说休息的话,你就在家里住两天再走吧。他却说还有很多事没有做完。”一提起丈夫,龙俊的妻子向宗菊就泣不成声。
的确,龙俊一直在奔跑。5年来,跑贫困户、跑项目、跑产业,穿破了14双跑鞋,踏遍了所驻贫困村的沟沟坎坎……
“他心里装的都是贫困村民,唯独没有自己。”驻阳坪村工作队员向斌说。
龙俊走了,他把生命融入他扎根的土地。5年,一步一画,“踩”实了山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绘就了富裕山村的彩色风景。他的故事,被传颂,在猕猴桃果园里,在野猪奔跑的山林里,在他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上。
(湖南日报 见习记者 李孟河 通讯员 易果 方君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