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化录,1963年11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辉县市冀屯镇党委书记。
1998年4月,根据组织安排,赵化录到冀屯镇任党委书记,这一干就是21年。经常有人问他:“乡镇那么苦,你是怎样坚持下来的?”他回答说:“这21年靠熬是熬不出来的,这21年是在实干、苦干、大干中干出来的。”
做一颗种子,扎根乡镇群众之中
赵化录刚到冀屯时,镇里人均纯收入才1000多元,群众种着土地靠天吃饭,有的穷得连房子都盖不起。当时,他就暗下决心大干一场,不仅要把群众带到富路上,还要让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报党恩。
赵化录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把全镇33个村跑了不下两遍。在麻小营村,他看见路边有3座食用菌大棚,钻进去一看,种的是平菇。他拉着村民聊了三四个小时,村民说,一棚平菇一年能挣七八千。当时他就想:对呀,冀屯是个农业大镇,领着群众种食用菌,不就是一个致富的好门路吗!
刚开始,虽然再三发动,但群众怕赔,没人干。怎么办?赵化录就发动党员干部带头。范屯村的支部书记石宝贵领着13名党员,建起了15座双孢菇大棚。10月底,出了第一茬儿菇,一棚能出一万五千斤,一斤能卖3块半,一座棚就净挣3万多元。群众看到实惠后,迅速掀起了建棚高潮。到2003年,全镇食用菌大棚达到1万多座,实现了户均1座棚。
郑州、武汉、北京这些大城市的蔬菜批发市场在哪儿,大家可能不知道,但赵化录很清楚。当年他带着两名干部,到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跑销路。食用菌批发集中在凌晨,他们裹着军大衣,顶着西北风,挨家挨户塞宣传单,当商户们听说他们是镇干部,都很惊讶。发完后,他们三个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往羊肉汤馆里钻,赵化录一口气喝了两大碗,干部都笑他真能吃,但笑着笑着眼圈都红了。
赵化录常说:“咱当干部的,为了群众,为了发展,啥苦都得能吃,啥委屈都得能受。”食用菌要想大发展,必须用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做支撑。他四下广东、三上甘肃,后来相中了上市公司广东星河生物。第一次去,人家根本就不让进大门,连一般的业务员都见不着。他带着方便面,在那苦等了一天。赵化录的诚意终于打动了企业,董事长亲自接待了他。
随后两年多,他们来来往往100多次,企业每次来考察,赵化录都是全程陪着,唯恐服务不周到,人家到哪儿他到哪儿,人家住哪儿他住哪儿。熟人都调侃他,老赵,你追嫂子的时候,也没见你用恁大的劲!现在,冀屯也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全镇60%的劳动力从事食用菌产业,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
星河生物在带动整个食用菌产业的同时,也打开了招商引资的大门。赵化录对企业承诺,“围墙内的事企业办,围墙外的事政府办”,不能让客商笑着来、骂着走。这21年来,20家企业相继落户冀屯,其中亿元企业9家,落地资金超过30个亿,使冀屯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从一个无名小镇到全省百强乡镇,排名第17位,公共财政收入突破了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1.8万元,还拿到了“全国重点镇”等3块国字号招牌。
做群众“胳膊腿”,办好群众的揪心事
赵化录常常这样教育干部:“乡镇干部直接面对群众,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让群众满意,就得把群众的利益放到最高位置,就得成为群众的胳膊腿,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每到过年,上官庄高五姐的儿子都要来赵化录的办公室坐坐。2013年,高五姐的丈夫被摔成高位截瘫,家里被掏了个底儿朝天。当年,高五姐的儿子考上了大学,却偷偷藏起了通知书,准备外出打工。她知道后,第一次动手打了儿子,儿子哭着说:“俺弟弟还要上学,俺爸还要看病呀!”最后,娘儿俩抱头痛哭。赵化录知道了这件事,心想无论如何得让孩子上大学,他筹集了1万元给孩子送去。后来,他又联系企业帮高五姐找了一份工作。现在,高五姐的儿子上了研究生,家里盖起了亮堂堂的新房,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高五姐逢人就说:“干部真是比亲人还亲!”
在长期帮扶困难群众的过程中,赵化录感到必须要有一个长效机制,不能是“一时热、一阵风”。为此,他建立了民情日记、代理代办、扶贫帮带联系服务群众的“三项制度”,带领机关干部“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每年把全镇农户走访一遍。2013年起,在全镇推进镇、村便民服务中心一体化建设,让群众办事少跑路,从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难事干起,帮助群众解决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等问题。最近一次民意测评,全镇群众对党委政府满意度达到了90%以上。
做好服务群众,就是选择了奉献
选择了为群众服务,就选择了顾不了家,就选择了奉献。21年来,群众工作已经成为赵化录生命中的一部分,即便是没有事,只有在镇里他才觉得心里踏实。医生告诉他,这是一种病,是工作强迫症,但是没有办法,他已经习惯了。他的儿子在初中写过一篇作文,题目就叫《我的爸爸没有星期天》,作文中写到,“人家的爸爸经常带他们看电影、逛书店,我从来不记得我爸爸带我去过,爸爸你真的那么忙吗,能不能陪我一次”。看到这篇作文后,他心里一阵酸楚,答应陪孩子去看一次电影,结果现在孙子都有了,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承诺还没有兑现。
2014年,有段时间赵化录一直感觉胸闷心慌、浑身无力。去医院检查,心脏三根主动脉堵了两根,医生劝他当天就住院。但检查时来的太匆忙,还有一摊子事没有安排好,他就先回到了镇里。他的妻子知道后,偷偷地拿着片子找了几家医院。医生很震惊,问病人在哪儿,马上动手术,一天都不能拖了!他的妻子也非常生气:“老赵,你不顾你的身体,还要这个家不要了!”在家人的多次催促下,他到医院做了造影手术,心脏里放了4个支架。
出院没两天,他要上班,妻子死活不让走。这时候,孙子跑过来抱着他的腿哭着喊:“爷爷,爷爷,你别走,别走!”面对妻子和孙子,他的鼻子酸了:“说实话我也真想歇歇,但20多公里的天然气工程出现了问题,急需协调,我得回去。”他蹲下来,亲了亲孙子,推开妻子,噙着泪,转身走了。
乡镇的活儿千头万绪,光靠一个人,就是有三头六臂也干不完、干不好。这些年,赵化录在基层党建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以“认领制”为抓手,实现了“组织、队伍、阵地、制度、能力”全面过硬;紧紧抓住“选、育、管、奖”四个环节,打造了一支优秀的村干部队伍;用“积分制”解决了农村党员管理难题。赵化录说;“正是有了这支一呼百应、说干就干、逢旗必夺、逢冠必争的队伍,我工作起来才得心应手。”
党员干部,要关键时刻站出来,危急关头豁出去。2016年7月19日,新乡市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灾,洪水冲垮了北流河大堤,涌进了冀屯南部的11个村。
抗洪的第三天,气温高达38度,大堤四周汪洋一片,堤上更是湿热难耐,让人透不过气儿。这时同志们都劝赵化录:“天这么热,年轻人都顶不住,你都两天没合眼了,心脏又不好,赶紧下去吧!”他想,群众安危比天大,危急时刻,作为一名党委书记,就得像一面旗帜一样插在大堤上,成为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主心骨,让组织放心、群众安心,这就是使命,这就是担当。6天7夜下来,大堤合拢了,实现了大灾面前零伤亡。赵化录晒得全身都起了几层皮,脸成了包公脸,整个人都变了样。
21年来,赵化录有过离开乡镇的念头,也有过3次提拔外调的机会。2016年,组织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准备把他调到离家近的单位。他的家人听说后,都很高兴,他把办公室的私人物品都收拾好了。但就在这时,投资35个亿的煤矸石电厂项目,国家发改委批了下来,1个月之内必须开工建设。领导找他谈话,“时间这么紧,任务这么重,不要考虑走的事了,你还得留下把这个活儿干好。”他二话不说,坚决服从组织决定,又留了下来。
21年的坚守,赵化录有着自己的认识,“把职务当官位,越当越累;把职务当平台,越干越有劲。”看到新修通的一条条大路,新建起的一座座高楼,新落地的一个个项目,还有群众的一张张笑脸,他内心的满足感油然而生。他说:“只要组织需要我,群众需要我,我就一直在乡镇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