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晓白,女,汉族,1980年01月出生,现任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秘书长。
2000年,万晓白跟着父亲万平,成为一名环保志愿者。2005年,她放弃城市的工作和生活,扎根乡村,全职从事科尔沁沙化草原及社区的生态修复志愿服务工作。
万晓白带领的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目前建立(在建)生态沙化草原修复区5块,生态修复科尔沁沙化草原5000亩;原生植被覆盖率达到60-95%;栽种成活防风用杨树30000棵,保护恢复野生榆树及杠柳400亩。昔日光秃秃的“火沙坨子”重现绿色生机,吸引了各种哺乳动物以及鸟类栖息繁衍,其中包括田鼠、刺猬、狐狸、獾子、黄鼠狼、水蛇、鹌鹑、野鸡、猫头鹰等300余种;修复区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约65700吨,创造生态价值约650万元。
她的工作方式以恢复本土原生植被为主,谨慎引进外来物种为辅,进行半自然半人工管理。采用物种框架法,依靠草地自身的“基因池”,来增加物种和生命,实现生物多样性。目前区内植被已由2000年接近于0的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运用林草植被再生技术,增加土壤腐殖质厚度,使土壤结构得以稳步改善,土地生产力逐年提高,示范区周边小气候随之改变。保持现有植被水平,阻止流沙向东移动,保护毗邻优质耕地6000亩,居民200户,耕地粮食产量稳步提升,沙区居民年均收入增加2500元左右。同时在沙区自然屯成立公共事务服务核心组2处,带领当地年轻人自发改善生存环境。
她的工作影响范围达到方圆300平方公里,受众约9000人次。探索有机谷物种植项目。采用“1:10”种植模式,选取1公顷优质耕地进行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地附加值,取代10公顷滥垦耕地的广种薄收,释放10公顷草原,使其休养生息。这样做优点有:增加居民收入、扩大草原面积、保护优质耕地、节约地下水、提高碳汇值、创造人境和谐的生存空间。
她和团队在吉林省农村中小学首开环保教育课。协助编著环保教材(读本)2套,自费带领学生进行草原、沙地体验。每年平均接受校园环保教育的中学生100人次,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孩子们处处保护环境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父母和亲友。得到环保理念的农民可以达到4500人次以上,并且有效地控制沙区初中生辍学。
组织全国近100所高校的大学生沙地实践活动18次,中、美高中生夏令营4次,参与人数1900余人。生态修复及其它工作,作为农学、社会学、法学等论文课题为各学科学子研究。工作成果在中韩荒漠化问题国际论坛会议和荒漠化控制科学技术国际大会上得到肯定。
在生态环保领域,万晓白先后获得中国环境保护领域最高的社会性奖励——中华宝钢环境优秀奖;生态环境领域民间最高奖项——第七届母亲河奖绿色卫士奖,她带领的团队同时也获得了这项殊荣。在志愿服务领域,万晓白先后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优秀志愿者,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称号。
万晓白带领通榆县志愿者协会扎根科尔沁沙地农村社区,以系统的本土化生态修复为工作基础,从传统文化、爱国爱家、食品安全入手,解决生态脆弱区人境矛盾,建成稳定的草原生态示范区,并且以此为模板,带领各地青年志愿者,扩大沙地回归草原的规模,以志愿服务的形式,重建绿水青山,守护美丽中国,振兴乡村,践行生态文明。